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仲尼弟子列传 > 第二二四章 换路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子库和商人各怀心思,相互试探,很快交换了一些彼此有用的信息。他从商人那里获悉,彭国向南是州来国,前几天才被吴国人控制。州来国再向南地区,目前基本上都在楚国人的手里。楚国和吴国在打仗,楚人和吴人都是吃大米的。

商人姓姜名启,曾经家庭也是贵族,只是没落了。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他便从族人那里借些钱开始经商。把盐和海产品贩运到各国,再把各国的物品贩运回齐国。至今行商已经十来年,也算是挣下来一份家业,能够养活一家老小。

子库提供给姜启的信息,家里受灾没吃的了,车队的车辆是要换大米的。姜启对独轮车和铁农具很感兴趣,可他贩运的是盐和海产品,不能和子库交换,子库不要钱只要物。

姜启阅历丰富,心生一计,眉毛一挑撺掇子库说:“公既然是要去换稻,何必非要执着去徐国呢?货换货当然是谁给的稻多换给谁了。给徐国的亲戚如果换的稻少,还不如去吴国和楚国卖掉呢。更何况现在彭城在楚国人手里,彭城的距离比徐国近多了。”

姜启自己曾经是贵族,时时不忘祖上的荣耀,内心也是渴望结交贵族做朋友。

热情的说:“不瞒公说,承蒙公能看的起启,启斗胆和公一见如故,才会这样真心劝公。吴国和楚国在打仗,国中并没有大量的人口从事生产,公的这些车和铁具如果能卖到楚地或者吴地,拿到的报酬要比去徐国合算的多,公何乐而不为?”

子库怕姜启把他也当成商人,推说去徐国是走亲戚。现在闻听他说去吴国和楚国会换到更多的大米,心中开始蠢蠢欲动。换大米当然是换的越多越好了,不然跑这么远的路图什么?傻叉啊。

心里想脸上却不显现,一副忧虑的神情说:“这个……这个我不太敢做主啊。我这人不经常出门,走个亲戚什么的还行,如果去陌生地方,也不知道找谁啊。两眼一抹黑,我的车和农具如果换不成稻怎么办?再说,两国现如今在打仗,我过去不会遇到危险把货丢了吧?”

姜启一看有门,凭他三寸不烂之舌开始游说:“公,我们两国是姻亲,我们今天能遇到也是有缘,启又和公相谈甚欢。启在这里说一句,如果公愿意让启为你帮忙的话,启可以代为引荐一下吴地和楚地的邑公。”

“其实不瞒公说,启也是有私心的,不妨直接告诉公,省的公猜测启的居心。启是看上了公家的独轮车,这个车太精巧了,是启前所未见。启是商人,哪种有用哪种没用启还是知道的。只可惜公只要稻,那就下次启和公合作了。如果公家中还有这样的车辆,启把盐和海货卖出去后,换成大米直接到公家乡去换此车。公可愿意?”

呃,这人看上了农具和独轮车啊,子骞的猜测真的好准哪。

子库心中的天平开始倾斜,他盘算着说:“好说,好说,我家有木匠专门做这些车,多得是。如果你看上了,尽管拿大米到我家邑去换,不用发愁没车给你,这是不成问题的。”

姜启心中更加惊讶:车队的车都很多了,这贵族家中竟然还有很多车辆,看来他家家产颇丰啊。

欢喜的说:“那多谢公,哈哈哈!帮人也是帮己,这话城不欺我。那以后启就多叨扰了。公尽管放心,公车队的车和农具包在启身上了,启一定帮公多换稻。”

来真的啊,子库尽管心中高兴,可也清楚改变线路的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他不能完全做主。敷衍说:“好说好说。”

突然卡住,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这位商人。闵家是贵族,这商人即使是士,因为从事了卑贱的商业,也不能称呼他为“士”。

打哈哈说:“嗯,那个友。”说完他就后悔了,他是贵族,喊商人为友也是不合适的。可话又不能不说,掩饰尴尬说:“那个启……我家中是我兄弟二人当家,不走亲戚改去吴楚的话,容我想想。我大兄的总管在,我和他合计了再给你答复。”

子库不好意思说家中是侄子当家,谁家的是他家这种情况啊,一个妖孽的侄子什么都懂,说出去岂不是吓坏别人。弄不好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嘛,这种傻事他不会做,自己家的事还是自己家人知道就好了。

姜启在外跑江湖,惯会察言观色,笑呵呵的说:“好好,公尽管去,什么样的结果都没关系的。细水长流,我们买了稻还要去找公换车呢。”

子库告别姜启回转自己的车队,坐到牛车上一刻不停的开始和邱商量。

“邱总管,我刚才问了情况,萌发了新的想法,你看看行不行。彭城现在是楚国的地盘,向南的州来国又刚刚被吴国灭了,子骞之前不是说了嘛,要我们买一些奴隶回家种稻。现在我想随着这个商人去吴楚转转,他说吴楚换的大米要比徐国多。既然那边又有大米又有奴隶卖,我们干嘛还要去徐国呢?”

子库说的情况也让邱心动,他们是出来换大米的,当然是哪里换到的大米多去哪里了。之前小公也说过吴国在打仗,打仗俘虏多当然奴隶卖的也多,改变线路和换大米的宗旨并不矛盾。毕竟小公没有跟着一起来,也不清楚各国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的审时度势,才是正确的做法方法,小公也喜欢随机应变的改变。

赞同说:“我同意叔公的想法,小公也没有非说一定去徐国,我们在外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路线。但是……我们没有去吴楚的地图啊,小公只给我们画了徐国的线路。”

子库大手一挥,豪迈的说:“哈哈哈,这个邱总管不用担心了。刚才那商人说他看上我家的独轮车和铁农具了,他想这趟在吴楚采买大米,然后去跟我们换这两样。所以,他这趟和我们同行,帮我们去吴楚地换大米。”

邱听着子库的话也没感觉出来有毛病,商人帮他们也是有所图,互利互惠嘛。可他心里还是有点犯嘀咕,这也或许是前几年流浪形成的戒备心。安慰自己,自己车队有十六人,人高马大身强力壮,商队才十来人还有老弱,他还怕商队做什么坏事嘛。

点头说:“那好,叔公决定吧。我们跟他们一起走路做事,确实是比我们自己行路要方便很多,毕竟他长期走这条线路,肯定经验颇多。”

新的线路很快定下来,子库和姜启达成协议,车队跟在商队后面慢腾腾的走,这样行程就耽误很多,原定今夜一定要到泗水河边露宿的计划落空,车队跟着商队在荒郊野地露营。还好人多,两支队伍加起来有近三十人,倒也不怕有什么危险。

商队经常走这条线,行程还算是安排的合理。队伍虽说是在荒野里扎营,但商队早已经在荒野里搭建简易落脚点,有固定的安全休息区,倒也是不用太担心发生野兽袭击什么的事。

这时代长期出门的商队,会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野里,自建一些可以当为屏障的休息区,不可能是走累了随便找一处地方安营,那样太冒险了,谁也不会做这样的傻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点道理谁都懂。

闵家队伍虽说第一次在荒野里露宿,可有齐国商队作伴,又有简易的草棚土墙依靠,队员们也算是安心了不少。子库更是坚定了和商队一道走的决心,没有想如果姜启骗他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艾,究其原因,还是此时的人太注重诚信周礼了。虽然是物质匮乏的时代,可多少代培养出来的贵族精神,是无可替代的。

这就像汉代的刘邦吕后,他们都是血雨腥风拼杀出来的人,杀人放火对他们来说那是不眨眼的事。可他们偏偏养出来儿子和他们不一样,汉惠帝刘盈没有刘邦夫妇的戾气。那是父母都内心对孩子的爱,他们自己可以做阴险无品的事,而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接触那些污浊。在父母保护下的孩子,当然看到的就是阳光白雪,贵族的气质就是这样一代代养出来的。

宿营地,子库和邱一起去拜访了姜启,还带了给他的礼物——一条腊肉。感谢他能带着闵家队伍一起走,顺便讨论一下吴楚之地的情况,吴楚打仗有没有可能殃及无辜。

三人相谈甚欢,姜启受邀去闵家队伍吃饭。作为回礼,他拿了一些海带鱼干。吃着闵家队伍的饭菜,他夸赞了又夸赞干粮的美味,是人间少有的美食。他也算是走南闯北见识不少,可真的没有吃过这种饭食,等他这趟换了稻,再去闵家换物品,一定要学学怎么做这些吃食。

车队吃饭没有酒,即便不能畅饮,子库和姜启还是促膝长谈,相处的越发投机。一个晚上的时间,二人友谊火箭速度飞升,如果不是礼法和地位的制约,简易会到了称兄道弟的地步。子库喊“启”喊得越来越顺溜,姜启也很恭顺的套近乎喊“公”。

邱冷静的默不作声,任由子库和姜启打的火热。该睡觉时他自觉的离开休息,明日还要赶路,不能两个领队都精神状态不好。

他心中升起小小的落差感,在邑里他是高高在上的大总管,现在在外面,他身感自己身份的落差。象现在这样的场合,出言的肯定是公,而他只是一个管家,只有站在公身后的位置,才是明智之举,不然就是惹人笑话。

他已经不幻想自己再做回公的位置,他现在能以奴隶的身份坐到大总管的位置,已经是不可想象的事了。在邑里连子库都是捧着他,出门了遇事还要和他商量,这样的待遇可不是每个贵族家都会存在的事情,他要知足。

他要清楚明白自己的位置,这世上没有什么绝对公平的事,一切可由不得他说了算。说白了,现在子库和他商量是给他面子,或者更应该说是给他身后的小公面子。不然以他奴隶的身份,子库不跟他商量只管做了,也就是做了,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算是回到邑追究责任,小公又能怎么办子库呢?

没有小公,他又算个屁啊!

第五天,队伍跟随商队向彭城进发,很快来到泗水河边。

彭城是在丹水和泗水的交叉口,车马需要过河才能进入彭城。过河的事情就显现出来跟着商队的好处了,姜启这个人也确实是有本事的人,他有自己的船。他和一些其他商人共同买了几条船,这些船专门放在这里做摆渡用的船,由码头的地头蛇负责管理。这样他们自己商队过河的时候,就方便很多。

姜启解决了渡河的问题,子库和邱心中欢喜,如何渡河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现在轻易的解决了,当然是更坚信了跟着姜启一路走的决心。

这时代不是没有桥,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早在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于陕西省蓝田县蓝峪水上的蓝桥,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桥的一个代表。

《诗经·大雅·大明》记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第一次记叙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专供帝王使用的浮桥。

长江、黄河上曾设过近二十座浮桥。第一座黄河浮桥建于公元前541年临晋关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后子,怕被景公杀害,乘车逃奔晋国途中所建。第一座长江浮桥是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建造的,桥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间的江上。

根据以上情况推测,彭城这样处于两条河流三岔口的地方应该有桥,但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春秋时代和后世气温不一样,象泗水河这样的河流必定水源充沛,水流量大河面宽阔。再加上它和支流丹水在此汇合,河面宽度势必再加难以人为控制。此时人们还没有挖掘河道疏通淤泥的能力,夏日的洪水经常会造成河道堵塞泛滥改道。这种情况下,春秋时代连年战乱,人口急剧下降,彭城一个战败国,远在外的楚国邑地,哪有财力去建造宽大的石桥或者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