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仲尼弟子列传 > 第二四八章 须句、邿、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周书灿出生生长在和平年代,虽然父亲早逝,家庭贫困,但也是在父慈母爱的环境中度过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遭遇过什么家庭暴力、校园霸凌等等黑暗阴险面,他的内心世界还是充满了阳光。又加之他一直上学,看书本知识的时间远远大于看课外读物的时间,甚至可以说他连四大名着都没有读完过。呵呵,这是很多博士生的真实写照,不要诧异!

他的世界可以说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直接可以称为黑白片的世界。他没有机会接触什么血腥暴力之类的彩色片,那些灰色地带还没有在他的世界里驻扎,因此,他一时接受不了他拿出来的弩成为杀人工具。

认知是一回事,接受是另一回事,这是道理讲不通的。他明知道轱他们为了自保才使用的弩;他明知道轱他们是为了保护商队的货物和人员的安全才使用的弩;他明知道轱他们用弩无可厚非,但,他还是接受不了!

他跌跌撞撞走向议事大棚,脸色苍白没有血色,他无法说服自己,又无力指责轱他们,他茫然不知所措!大脑中一片空白。

轱跟在小公身后,欲言又止,他也是十分的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了?让小公这样失魂落魄!他更担心小公会因此开罪于他,他好不容易走到今天的地步,如果小公治罪,他可是应了小公的那句话:“一朝回到解放前!”

他虽然不知道“解放前”是啥玩意,可知道那绝不是什么好事情,他绝不能失去今天所拥有的一切!

……

邱在似睡非睡之间听到动静,见子青回到大棚,睁眼问道:“子青,小公没回来?”

子青把凉白开倒进木水壶里,头也不抬的回道:“小公在外面骑马呢。水壶里的水没了,我先回来灌水。”

邱懊恼自己把马的事忘记了,意识到小公见到马肯定一时半会回不来,有点疲惫的说:“俄,那你出去时告诉小公,我和启公在大棚里等他。”

子青爽利的答应:“知道了,邱总管。”

不待子青走出大棚,周书灿就踉踉跄跄走进大棚,身后还跟着小心翼翼赔罪的轱。

邱见状急忙迎上去,热情打招呼说:“小公,我们回来了。”说完才猛然发现小公的脸色不对,狐疑地望向小公身后的轱。

周书灿艰难的凑起来笑脸,用比哭还难看的表情冲邱说:“邱总管,启公,辛苦了!”

轱在周书灿身后冲邱无言的做了一个鬼脸,传递一个他也不知情的表情信息。

子青原是回来倒水的,见周书灿回来,又从茶壶里到一杯水递给他,一抬头撞见小公的脸色,关切的问:“小公,您这是不舒服了吗?”

周书灿冲子青摆摆手,端起水杯一饮而尽,扫视几人关注他的目光,堆起来一个勉强的微笑,“没事,我没事。”

邱和姜启有一兜兜的话要说,但此时只能忍着不言语,大棚内一时十分的安静,静的掉一根针都能听的见。

周书灿听着自己急促的呼吸声,强迫自己闭目养神,调息镇静。他还没有从弩杀人事件中缓过来,此时张嘴说话的话,势必想知道当时的详细情况,他不想这样做!

他不想做并不意味着事情没有发生过,他内心再波动,也挡不住自己想要知道经过的强烈念头。终于,他还是忍不住问出来:“邱,给我讲讲你们这一趟的经过。”

此时邱蹑手蹑脚已经走到大棚门口,他原想拉着轱出去问问。听到小公喊他,只得停下脚步,转身回到座位上,慢慢开始讲诉商队的行程:

商队这次的任务是用盐换马,要先用药方去齐国换盐,出发时只带上队员们日常的物品,并没有带多少货物,可以称上是轻车简行。

商队走的路线有点绕路,主要还是齐鲁大地山峰太多。他们从新村出发直接北上,过汶水河边的宿国,到达济水河畔的须勾国。

(宿国、须勾国都是凤姓东夷族小国,具体信息不详。)

之后一直沿济水向东北方向行走,过酅,过邿……

这是又要介绍下邿国。这个是邿国,之前的是邿邑。

邿国妊姓,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县一带。

《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三年(公元前560年)夏,邿国发生内乱,分裂为三,鲁国出兵救援邿国,并乘机吞并了邿国。

而《公羊传》却记载:“诗”是邾国的邑,被鲁国于前560年攻取。

之前也曾记载邿国,这是因为文献记载造成的地理上的误差,这种现象在先秦史里很多,大家们各说各的理论,没有什么好惊讶的,因为没有标准答案。

……

商队所以绕道沿着济水河走,当然和济水河畔很多的城邑有关系。城邑之间有官道,也是比较好走的道路,不用穿山越岭。此时山岭之间可没有道路,城邑都是依水而建的,官道自然而然也就沿着河流才有。

此时的济水河属于比较大的河流,发源于大野泽,流经之后的济南地区,注入莱州湾。

商队继续沿着济水河走,经过祝柯邑、甗邑,又经过谭国,之后直接到达临淄。

谭国,子姓,少昊氏后裔。西周穆王时期,分封了谭国,位置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

齐国公子小白出亡时,欲到谭国,谭国国君不予接待。后来小白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谭国亦未有派人祝贺。结果谭国在公元前684年被齐国所灭,谭国国君谭子流亡到同盟国莒国,谭子以国为姓以爵为名,为谭氏。

齐国国都起初是营丘,营丘至今考古并没有发掘出来,所以严格意义上说,并不知道营丘在哪里,这点不用讨论了。

周武王封吕尚于齐,建都于营丘。

《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齐太公吕望,侯爵,炎帝苗裔……佐禹平水土有功,赐姓曰姜,谓之吕侯。商末,太公起渔钓,为周文武师,号师尚父,佐武王以平殷乱,封于齐,都营丘。

有资料误传昌乐为古营丘,此乃大缪。

昌乐位于寿光东南,姜太公始封营丘之时,昌乐属纪国,纪国国君也是姜姓,国都位于今天的寿光以南的纪台镇,其疆域可与齐国相比,东至沿海。

临淄为逢国属地,姜姓,商代末年,薄姑国打败逢国,在淄水流域建国,赢姓。

纪国,古书和金文中也称己国,是位于商朝东方的诸侯国,国祚延续到西周到春秋时代。国君为姜姓。国都纪,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的西南岸的今寿光市。

周夷王年间,王烹杀齐哀公。传说是纪侯进谗言的缘故。两国结仇。齐国一直伺机吞并纪国,公元前690年纪国灭亡。纪国灭亡后,王室后代以纪为姓。

……

齐国国都后来变化为临淄,是和齐献公有关系。

齐献公(?—公元前851年)即位后,复都营丘。为防备纪国入侵,他加固扩建了营丘城。因为扩建后的营丘城东城墙濒临淄水,沿河而建,所以齐献公就顺理成章将营丘城改名为临淄。

……

商队在临淄驻扎在驿馆,姜启和邱两人是四处活动,很快得知,齐景公(?―公元前490年)公子兮发高烧不退,宫廷医者束手无策。

此时,卫国发生内乱,卫灵公逃到国都郊外。这之前,齐景公已派出公孙青去卫国访问,还未到卫国,便听到了卫灵公出亡国都的消息。

公孙青拿不定主意,便赶紧派人请示齐景公。齐景公回答说:“只要卫灵公还在本国之内,他就是卫国的国君,我们就应当按国君的礼节对待他。”公孙青接受了命令,便按原定礼节去访问卫灵公,卫灵公非常感动。

公子兮本就是齐景公众多孩子中的一个,母亲出身卑微,连带着孩子也不受重视。齐景公忙着国家大事,公子兮的发热并没引起他的重视,眼看着小公子人都要烧的性命堪忧。

姜启以齐国国人身份献上一张退热良方,小公子喝下汤药,在当天夜里变退热出汗。之后又接连两天服用汤药,小公子病情稳定不再发烧。

宫廷大夫报至齐景公处,他连献药方的人都没有见,直接让人赏赐了大笔的刀币,买断了这张药方。

姜启和邱怕夜长梦多,用齐景公赏赐的刀币,买了姜启之前盐和海货的份额,急急忙忙的出了临淄城。

此上北燕之路应该是从临淄直接北上,但依照周书灿的顾虑,商队需要沿着济水折返,过谭国,到鞍邑,过济水北上。鞍所在地区也就是以后的济南地区。

之所以这样选择路线,第一是他怕以后不能再去齐国换盐。晏婴对造纸术有觊觎之心,如果他真的打压闵家,那肯定不会允许闵家在齐国换盐。商队如果从临淄直接北上,这条商路就是一次性的买卖,太不划算了。

第二,是从后世得出的结论。从后世的地图上可以看出来,经过济南到达北京的线路是最理想的线路。且不说此时的海岸线要向陆地后撤很多,且黄河河道还有两条。两条河道都不是后世的河道,从济南方向向北走,可以走到其中第一条河道的高唐邑。如果此地有过河的渡口,那真的太好好了。当然,没有渡口也不怕,商队带着竹筏,就是专门为了渡河准备的。

姜启和邱依照周书灿给他们画的线路图,通过高唐邑顺利的渡过黄河。之后沿着黄河河道向北行进,这期间,再也没有官道;再没有遇到邑城,也难得遇到一个村庄,其实,村庄就是邑城。不过商队带走足够的粮食,锋利的武器,却也是不怕道路险阻。

商队随身带有周书灿做的指南针,在感觉继续沿着河道走方向有偏差后,果断的调转方向向北行进,然后,到了第二条黄河河道。

商队到达这条河道就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了。此时是夏季,正是河水泛滥的季节,河面宽阔,好在是平原地区,河水流速倒是不急,商队带的竹筏派上了用场。

商队人员经过培训,现在是人人会游泳撑船,很快,竹筏载着人员、货物和车辆马匹过河。

过河以后,商队直线距离向北行走,仍然是一路上只遇到野兽没遇到人。这倒是方便了轱他们,边走边狩猎,商队的伙食是一天盖过一天,顿顿吃肉,吃到人人想吃馒头大米饭。

商队一直走到濡水,才算是停下来。现在他们也不清楚自己身在何处?地图上画的临易在哪里?反正是有的是粮食,再次用竹筏渡过濡水,继续北上。

公元前7世纪时,山戎先后南下攻伐郑、燕、齐等国,燕桓侯时被迫迁都临易(今河北容城)以躲避山戎的侵扰。

公元前664年(燕庄公二十七年),山戎对燕国大规模侵略,燕庄公不敌,向齐国求援。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向山戎大举反攻。齐桓公在伐山戎时,同时把孤竹、令支也灭了,最终得以保全燕国。

孤竹,名词,亦作“觚竹”。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甲骨卜辞有关竹氏的活动,今河北唐山滦南、迁安、秦皇岛卢龙以及辽宁西部出土的商代玉器、青铜器,发现多件器物带有“孤竹”铭文。孤竹国的历史记载还散见于《国语》、《管子》、《韩非子》、《史记》等古籍。

孤竹国是北方建国最早的子姓墨氏侯国。孤竹也是复姓。

令支,今河北省迁安、迁西和滦县北部地域,古称令支。春秋时为令支国,曾一度为山戎族统治。

……

商队继续向北,冲着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而去。

为了避免走错道路,姜启稍稍向西微调整了方向,在地图上标注一天半时间的距离内,顺利的在离开濡水第一天下午,就遇到了游牧部落。

这是戎人的部落,他们以放牧的方式生存。他们饲养的有马、羊,正是商队此次任务需要的物资。

姜启和邱施展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很快和戎人打成一片,获得去蓟的向导,并且和戎人商量好,从蓟回来后和他们兑换盐和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