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移民全球 > 第五百零五章 河套之战(九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五百零五章 河套之战(九十)

在郑和船队抵达马六甲之前,被迫从淡马锡搬迁至马六甲的拜里米苏拉,仍不得不向泰国的大城王朝纳贡称臣。

也许有一天,马六甲王国能够摆脱暹罗人的控制。

但不要忘记,南边还有爪哇人的满者伯夷帝国,在虎视眈眈呢。

以我朝和郑和船队的实力来说,是完全有能力重塑南洋地缘政治结构平衡的。

顺势给旧港的华人领袖,册封一个“宣慰司”的头衔就是这一能力的体现。

不过“旧港宣慰司”一类机构的设定,并不表明苏门答腊等地,曾经在永乐大帝时成为了我朝的殖民地。

在羁縻化外之地时,类似头衔更多只是在彰显我们这个中央之国的中心地位。

维持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平衡,使之为影响自己的利益,才是我朝的统治者所希望做的。

这种想法与后来大英帝国,在欧洲维持“大陆平衡政策”的出发点类同。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

同时也揭示了一个博弈理论:参与博弈者越多,彼此间的牵制越大。

反之,对于外部平衡者来说,恰恰又是最愿意看到被平衡板块碎片化的。

为了做到这一点,英国人不愿意看到欧洲出现一个绝对的王者,更别说一体化了。

我们也同样不想看到,东南亚有一家独大情况出现。

就马六甲这条关键水道来说,无论是归属了腹地在中南半岛的暹罗人(大城王朝)。

还是被统一了南洋诸岛的爪哇人(满者伯夷)所控制,都有可能造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即使我们主观上没有介入马六甲周边地区地缘矛盾的想法,仅仅是为南洋带去的贸易利好,也有可能打破地区平衡。

换句话说,这种利好更加倾向于谁,就会助力其在地区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这种情况下,抛开暹罗、爪哇两支业以坐大的势力。

在二者之间扶植一个弱小的第三方,对维持地区平衡反而有利。

最起码,在南北两面都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

新生的马六甲王国会更愿意将自己的利益,与中国进行捆绑,或者说置于我朝的保护之下。

马六甲并非唯一的选择。

没有选择马六甲周边地区的其它城邦(或者部落国家)。

一定程度是因为马六甲王国统治者,与三佛齐王室之间的继承关系的。

无论是政治还是商业合作,合作者本身的素质都非常重要。

相比马六甲周边地区,大量存在的部落级别的政治体。

源出三佛齐的马六甲王国,并不需要政治及商业理念的培养,简单点说,会更懂游戏规则。

绿教商团之马六甲王国与我朝初步形成的合作关系,王国已初步带有的绿教属性,却被郑和无视了。

因为懂游戏规则选择马六甲王国,作为合作对象的重要原因。

郑和虽然是个佛教徒,但正因为这一点,才显出他的伟大。

抛开郑和本身信仰,在信仰佛教的暹罗人,与以印度教信仰为主的爪哇人之间。

他本应该扶持暹罗人,但他却选择了带有的绿教属性的马六甲王国。

插入一个以绿教信仰为基础的国家,将从结构上阻止三方融合,避免一方做大的情况出现。

事实上,后世马六甲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大体也是呈现如此平衡泰势。

试想一下,如果马六甲海峡整体置于泰国或者印尼的国土范围内。

将对马六甲海峡及整个东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造成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可供参照的例子,是将整个黑海-地中海通道,打上“土耳其海峡”标签的土耳其。

对这条重要水道的控制,保证了土耳其即使在奥斯曼帝国没落之后。

仍然能够在西半球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土耳其在国际地缘政治中的地位,还体现在其宗教上的绿教信仰,与政治上世俗化(或者说西方化)的双重属性。

这使得土耳其人客观上,有机会承担连接西方与绿教世界的使命,并从中为自己获利。

当然,这种“蝙蝠”的身份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

即有机会左右逢源,亦有可能里外不是人。

两种属性中的某一种一旦过于强势,不仅可能会造成内部分裂,更有可能引发外部的不安。

15世纪初的马六甲王国,所承担的正是这样的个纽带的角色。

对于郑和所代表的中央之国海洋势力来说,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

绿教已经在马六甲海峡以西的整个“西洋”(印度洋)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在南洋周边地区,绿教商人的渗透工作,也绝不比中国人差。

甚至出现,中国移民皈依绿教信仰的情况,反向则几乎没有。

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在海外启用“中国绿教”,还是扶植马六甲王国这样的绿教信仰国家。

都能够让绿教商业力量,将我朝视为一个战略合作者,而不是一个竞争者来加以排斥。

马六甲的综合优势,使之成为了郑和船队在南洋最重要的海外基地。

郑和船队不仅协助马六甲兴建港口、城寨,还将此地作为我朝使团和货物的集散之处。

也就是说,我朝的使者,以及带往南洋进行交易的货物,会先在马六甲停、贮,然后再分别前往周边地区。

一旦外交和贸易任务完成,分散出去的使团也是回到马六甲集合。

这一举措,不仅使得马六甲一跃成为了整个东南亚的贸易中心,更为之带来了极大的政治利好。

脱离暹罗控制立国,便是这一利好的初步体现。

当然,能做到这一切的前提。

一定是主动表示加入中央帝国的朝贡体系,并频繁入贡以示好我朝的统治者,“愿同中国属郡,岁效职贡”。

为了维持这种有利于中央帝国的平衡,我朝甚至数次在暹罗人进犯马六甲时,要求暹罗保持克制,不要做打破平衡之举。

借助我朝扩张海外影响力的大势,在15世纪的上半叶,马六甲不仅控制了马来半岛南部。

还跨越海峡,控制了相对应苏门达腊岛海岸线,今印尼廖内省地区。

也就是说,这个瓶颈型海峡最重要的东部“瓶颈”部分,尽为被明朝称为“满剌加”(马六甲)的王国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