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天子的造反日常 > 第251章 新乡村体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赵风子惊讶地看了一眼朱翊钧,他完全没想到,朱翊钧能在仓促之间想出这样的名号,你该不会是瞒着我偷偷琢磨了好久吧?

“奉天倡义”这个口号虽然中二了点,但非常契合义军目前打出的旗号,至于那个“天”到底是天子还是上天,到时就很有一番解释的余地了。

李自成......李这个姓就很好啊,等义军的势力壮大到一定地步,自己帮朱翊钧伪造“李唐王朝之后”的身份也能方便很多,取这个姓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而且李自成这个名字......不知为何,读起来就是有一股油然而生的豪迈与霸气,一听便不是什么朝廷鹰犬能取的名字。

他们之前只聊过“不能承认自己是祝广昌”,但对朱翊钧接下来要用什么名号还没商量过,

没想到朱翊钧自己偷偷把一切都考虑好了,不亏是自己挑中的主公,居然思虑周全、深谋远虑到了这个地步!

乡老们眉头紧皱,想了半天也没想出这位“李将军”到底是个什么来历。

看朱翊钧身边军队的规模和精锐程度,养这样一支军队所要耗费的资源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就算这些士兵绝大部分都是朝廷调拨而来,以朱翊钧对军队的掌控程度,他起码需要两百人以上的精锐亲兵。

在南直隶地区,能供养起这种规模家丁的名门屈指可数,乡老们原本是觉得只要自己知道了朱翊钧的名字,就能大概把他的来历推断出个七七八八。

但是李自成......南直隶有什么姓李的、嫡子与朱翊钧年纪相仿、显赫富贵的名门勋贵吗?该不会是辽东来的大兵吧?

“小老儿见过李将军,不知将军把我们叫过来,是要征调青壮随军、还是募集粮饷?”

乡老们立刻戒备起来,很多人甚至已经做好了破财免灾的心理准备,只要这些军爷不到村子里劫掠就一切好说。

谁都知道九边明军是天下精锐,这些人日常跟蒙古人和女真人打生打死,到中原来剿个叛军就跟玩一样。

但辽东军的军纪也是出了名的差,因为辽东将门也贪,士兵们想出头、想发财,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搞钱来贿赂军官,而那点军饷显然是不够用的。

除非你是马芳那种一箭射杀老虎、以一当百更是家常便饭的究极狠人,否则大部分士兵就只能发展点有前途的副业——比如抢劫老百姓。

而且由于辽东和南直隶的方言有很大差别,两个地方的人要是不会点官话、那几乎就完全理解不了对方在说什么。

大家都不是一个地区的人、我还听不懂你在说什么,那抢起来就更是肆无忌惮。

朝廷也知道自己到底欠了边军多少军饷,再加上还要依靠边军剿匪,只要他们闹得不过分、朝廷很多时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更助长了边军劫掠百姓的嚣张气焰。

但朱翊钧向来都是靠抢士绅老爷和富商们发家的,他看不上、也不屑用暴力去抢贫民那点家底,他这次来,是要为南直隶带来一场真正的变革!

“本将军这次来只有一件事,圣旨在此、尔等还不速速跪下接旨?”

朱翊钧说着说着、突然从怀里掏出一卷明晃晃圣旨在乡老们面前抖了抖。

三十名衣冠整肃、威武雄壮的亲兵快速从朱翊钧身后冲出,他们手持斧钺剑戟等礼器分列两旁,连接旨时的香炉都被恭恭敬敬地放在桌案上抬了出来。

见亲兵们摆出这副架势,乡老们立刻丢掉手里的拐杖、颤颤巍巍地跪了下去,朱翊钧这才慢条斯理地朗声诵读圣旨的内容。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南直隶倭寇横行、盗匪四起,生灵有倒悬之急......”

这封圣旨是朱翊钧直接在宫里写出来、再交由东厂的人乘船一路送到南直隶,除了没有司礼监的备份和六部堂官的印玺,从格式到用词上跟真正的圣旨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在这封圣旨里,朱翊钧先是以皇帝的名义封“李自成”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命他于南直隶起兵对抗奸佞小人与叛臣贼子,最终达到北伐燕京、将皇帝从权臣和奸宦手中拯救出来的终极目标。

这就是朱翊钧为义军起义找的名义:奉天倡义、还政天子。

对南直隶的百姓来说,生活很糟、但仍然看得见希望,只要兵乱和征倭饷结束、一切都会好起来,人们还没有做好拼死一战的心理准备。

朱家皇朝二百年来的积威与恩泽仍在,百姓们对皇室并没有彻底失望,清君侧的旗号既能减轻百姓心中的畏惧、也方便了义军接下来收编俘虏的明军。

解决了义军起兵的名分,朱翊钧在圣旨接下来的部分里话锋一转,将自己在心底构建了整整六年的乡村政治蓝图和盘托出。

对于那些原主全家惨死、无人继承的田地,朝廷会将其全部没收进行重新分配。

没收上来的田地四分之一交由义军接管,这些农田会被用来安置伤残的义军士兵、赏赐给有功的将士,局势稳定之后还能作为招募府兵的资本。

至于其余四分之三的土地,皇帝陛下会将它们全部交给自治会进行统一管理。

所谓自治会,即按着地域、宗族、姓氏等因素,以两百到三百户为单位将百姓们捏成一个集体。

两百户份额的土地会直接分配给这个集体,两百户百姓以集体为单位进行劳作,将耕作这个复杂的劳动拆分成一个个小的劳动工序。

至于播种、除草、除虫、灌溉等劳动工序的分配,除了已经被朝廷承认的乡老,两百户百姓会自行民选出三到四名乡正。

这四名乡正和乡老将组成管理两百户百姓和田地的自治会,两百户百姓和田地全部归自治会管理。

自治会之下的百姓没有私田、也就没有每户自己的收获。

百姓们按照自治会的分配承担不同的劳动任务,家里有壮劳力便直接下地耕作,只有女人和孩子便负责采摘、洒扫、纺织等轻体力劳动,

不同任务每年由各家轮换承担,不同任务获得的工分也也一定差距,重体力劳动和有技术含量的劳动更有价值。

到了收获的季节,除了规定上缴朝廷的部分,其余部分留下一部分囤起来以备天灾,剩下的粮食则按照每户的工分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尤为重要的是,伟大的皇帝陛下只是把耕作、使用这些田地的权力赐予给自治会,任何人都没有转让或售卖这些田地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