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大宰相 > 第五百一十一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沈老头听赵和问起自己的女儿,赶紧回答道:“赵公子,您可见过赵某的女儿妙音?”

妙音?听名字就是个美女。不过赵和的小妾叫沈月,但这个名字是当年教坊司老鸨起的,赵和也问过沈月,当年她真正的名字叫什么,可是当年沈月太小,已经忘了真正的名字。

“本公子在年前倒是收了个小妾,今年十六岁,也是湖州人,听说她父亲当年在南都当御史,后来犯了事情全家被充军,不过我这小妾不叫沈妙音,而是叫沈月!”

沈老头听赵和这么说老泪纵横,拉着赵和的手说道:“这一定是我那苦命的女儿,敢问赵公子,我这女儿现在可好?”

赵和心中合计:挺好的,在床上让老子十分满意!

“都挺好,跟了本公子后吃香喝辣,现在留在天津,这次没有跟来!”

沈老头听到女儿的下落,还有听说女儿现在生活不错连连点头,这时他已经不在乎当什么小妾,只要能活着就不错了。

“沈老头,听沈月说你不是还有两个儿子吗?这次没一起来?”

提到儿子沈老头脸色灰暗起来:“哎,沈某的长子运气好,在家时喜欢研究西洋火器,所以到了边关就被分到火器营负责修理火铳。但儿子因为年纪小刚成年,没什么特长,只好跟着老夫运粮养马,五年跟着宣府总兵出塞与蒙古人作战,死在了塞外,现在连个尸首都没有!”

想到儿子悲惨的下落,又想到自己可怜的身世,沈老头一时间没控制自己的感情,开始痛哭起来。

赵和听说沈老头的大儿子擅长西洋火器心中十分高兴,他虽然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但毕竟受过后世爱国主义洗脑,满清后期在他心中基本上就是落后的代名词。

所以赵和到了这个时代正义感爆棚,自认为要在这个时代做些事情,所以他为自己定下的终极目标第一是准备改变大明的命运,这个目前正在稳步推进。第二就是研究一些犀利的火器,让几百年后的惨状不在重现历史。

可是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赵和自己是财经专业出身,对这些理工科的项目半点不懂,虽然后世常看一些军事网站还有央视的纪录片,但隔行如隔山,如果看看就会制造火器的话,后世的清朝也不能还用明朝的火炮对付英军了。

现在赵和听说沈老头有一个精通火器的儿子,这种人才自然不能放过,赶紧问道:“老沈,你儿子都擅长什么火器?”

这下可问倒沈老头了,他是正牌子同进士出身,当年十分反对儿子搞那些什么奇技淫巧,所以对儿子日常干些什么并不知道,不过沈老头还是知道儿子平时都交了一些什么朋友的,因为这些朋友中有一个大能,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甚至比沈老头还高。

“赵公子,擅长什么沈某就不知道了,但犬子有一个朋友制造火器很厉害,是浙江乐清人赵士祯!”

赵和不知道这个名字在明代科技史上的含义,不过听沈老头这么说应该很厉害,赶紧问道:“这个赵士祯还活着吗?”

赵和打的算盘是这种人才要多加拉拢,等自己将来有了实力一定招于麾下。可是让赵和失望的是,沈老头说这个赵士祯早已经死了多年,不过赵士祯所学都传于沈老头的儿子。

赵和听到十分高兴,问道:“好,你儿子在前锋营什么地方?既然你们与本公子有这层关系,等辽东战事解决,本公子找人将你们赎买回去,跟沈月相见,也好让你沈老头有个善终!”

沈老头听赵和这么说十分感动,赶紧说道:“沈某的儿子叫沈麟,就在前锋营的火器营,只要赵公子能将我们父子救出去,沈某一定将赵公子做成牌位世代供奉!”

赵和哈哈一笑:“这都是小事情!”

赵和说完将老齐叫了过来:“老齐啊,这个沈老头是老子小妾的老子,你看着给安排一下轻松的活计,等辽东战事结束老子要将他赎买回去!”

老齐听赵和说的轻巧,这个沈老头可是官奴,岂是你说买就买的?不过老齐吃过赵和的苦头,心想你现在牛逼,自然说什么都成。

“赵爷怎么说都成,既然这个老沈与赵爷有这层关系,那就让老沈以后服侍赵爷可好?”

看老齐安排稳妥,赵和满意的点点头,然后挥手让老齐忙去了。

沈老头现在成了赵和的人自然十分高兴,以后他再也不用跟着马夫喂马了,老沈感谢道:“沈某多谢赵公子!”

“小事小事!以后你专职负责这辆牛车!还有等看到刘招孙,将你儿子也要过来,到时候你们父子就团聚了!”

前锋营的主官就是刘招孙,不过现在刘招孙带着前锋营一万人已经赶到了宽甸,所以沈老头的儿子沈麟也应该在宽甸。

辽阳与宽甸直线距离不到三百里,后世有高速公路连通,不到两个小时就可以赶到,但明代就不同了。

辽阳能成为辽东政治经济中心,正因为它地处辽河平原,周围水网密集交通便利,而宽甸地处长白山脉,交通十分不便。从辽阳到宽甸要先往西南经过定辽右卫,也就是后世的凤城市,从这里进入长白山脉后,再往北去往宽甸堡。

明代的道路设施根本不能同后世相比,不过好在定辽右卫这里还算一个大城市,道路基础还不错,但是进入长白山脉后,马上就变得难行起来。

这里到处都是沟沟杈杈,军队很多时候都要先开辟道路才能通过,这可苦了跟着同行的辎重营。

刘綎带领的六万人分成了三波,当地宽甸堡驻扎的一万人,还有朝鲜援军一万人,这些早已经到了宽甸。第二波是刘招孙带领的一万主力前锋营,他们在一个月前赶往宽甸。最后就是刘綎带领的三万人,这些人组成复杂,除了刘綎的中军一万五千人外,还有各地赶来的卫所军,在加上跟着运粮食的辎重营。

虽然这条路前期有刘招孙探路开辟了一部分,但刘綎的中军带了大量的粮食与武器火炮,在加上道路难行,这行军速度就难以保证。

为了保持行军速度,保证在二月份赶到宽甸,刘綎已经将辎重营的两个游击营官砍了头,现在整个辎重营上万民夫力工都在连夜整修道路,好让刘綎的中军通过。

赵和现在名义上是刘綎的马夫,自然不用跑去前队受苦,每天他的日子过得无比逍遥,日常除了吃喝睡觉外,就是跟着曹宝等相好将领学习行军布阵。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系统学习,赵和发现原来古代战争也不是一窝蜂的抄家伙打群架,而是进退有据极有章法。曹宝等人虽然没有读过兵书,但实战经验极其丰富,如何行军如何扎营,遇到山谷如何避免埋伏,碰到紧急情况如何处理,赵和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除了这些以外,赵和还发现明军装备的火器数量很多,基本上已经占了明军总体武器的一半,其中千斤重的重炮就有十门,除了这些还有上百门大小不等的大样小样佛郎机。

赵和对明代火器了解不深,那些千斤重炮还好理解,毕竟样式与后世电影电视上的差不多,可是这个佛郎机就有些超出赵和的想象了。

这种佛郎机如同后世大号霰弹枪,弹丸也多以霰弹为足,主要是保持明军的近战火力输出。同时这种武器为了保证射击的连续性,每门火炮还配备了两到三个副铳,到时候互相交替射击,可以形成持续不断的火力输出。

赵和看到这种设计巧妙的武器,心想明代人真是奇思妙想,这种设计很好的解决了前装火炮发射缓慢的问题,不过就是副铳与主铳之间存在空隙,一些火药燃气难以避免的要泄露出去,所以射程远远比不上那种前装重炮。

赵和对这种武器十分好奇,前前后后去看了很多次,要不是在行军途中害怕引起混乱,赵和很想射击几次看看。虽然赵和不懂什么军事武器,但毕竟在后世见多识广,所以心中很快给了这种武器几种建议,进而可以在次提高火力。

一个就是研究整体装药,这样就可以提升装填速度,再有一个就是缩小口径。这些佛郎机大的有五六百斤,小的也有七八十斤,单兵手持实在太重。如果将这种东西缩小成火枪大小,岂不是人手一杆,到时候只要敌人进入射击范围,马上就会被这种东西打成一堆烂肉。

其实赵和想的这些明代早已经有人考虑到了,明代武器专家赵士祯,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发明了迅雷铳,不过这种精锐武器只装备了京营,边军还没有装备,所以赵和没有看到。

除了这些火炮外,其他火器就让赵和不怎么感兴趣了。明军的火器及其繁多,其中火铳就有十多种,什么鸟铳、鲁密铳、三眼铳等等,其他还有什么一窝蜂、火龙出水、火神鸦等等,还有很多赵和不知道用途的神秘火器。

看到这些赵和知道为什么在明代以后中国在火器发展上落后于西方,主要是明军火器种类太多,大半都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反而西方只是发展一两种有用的火器,长此以往自然要落后了。

赵和对西方火器的认知还是来自后世的电影电视,那些鸦片战争中英军装备的火器经过上百年的研究实验,早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发展系统,其实西方在火器研制前期也走了不少弯路,各种奇葩火器也很多,并不比明代强多少。

除了火器外,赵和还发现明军竟然只装备了很少量的盔甲,按照赵和的理解,一支国家的主力兵团,应该全部装备统一制式的盔甲才是。可是赵和看到的却是,刘綎的战兵只装备了棉甲,还是里面没有铁片的棉甲,虽然这种棉甲对火器与弓箭也有一定的抵抗作用,但还是没有铁片来的靠谱。

赵和记忆中那种札甲,则是千户都司这种中级军官的装备,至于电影上那种明晃晃的山文铠与明光甲,要到总兵副总兵一层才能装备。

这还是刘綎的部队,因为常年在边境有少数民族作战,才装备了如此数量的盔甲。而那些内地的卫所军,比如老齐姐夫带来的山东卫所兵,他们根本连棉甲都没有,只有一件鸳鸯战袍御寒,这种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赵和问过曹宝,为什么不把士兵都装备上盔甲。赵和的问题让曹宝十分惊讶,反问到自古以来也没有朝代能装备的起这么多盔甲。

中国古代历来就是铁产量不足,虽然在万历年间生铁产量可以达到数十万吨,远超世界上所有国家,但这可是全国的产量。除了武器装备外,还有日常生产需要大量的生铁,这样算先来岂能将全国上下上百万军队都装备上盔甲?不要说全国军队都装备,就是将刘綎这两万五千人都装备上夹心棉甲也不太可能。

不过带兵的将领为了保持战斗力,都在手下装备了一支精锐的亲兵队伍,他们倒是可以装备满身的铁甲,比如曹宝带领的刘綎亲兵队,这几百人装备精良,除了每人都装备了中级军官才有的札甲外,手中的腰刀也是钢刀,他们才是刘綎军中的主力。

赵和听曹宝说完泄气不少,原来制约明代发展的不是什么经济问题,也不是什么边境少数民族问题,而是生产力问题。试想如果按照赵和说的,百万明军都装备了铁甲,人手一只燧发火枪,不要说打垮辽东努尔哈赤区区几万满洲兵,就是沿着西伯利亚打到欧洲也不是不可能。

赵和在路上的这一个月,将明军上下看了个遍,当然一个军队不能单从外表看出战斗力,但赵和看到的却是明军士兵收入很少,装备很差,这还是刘綎的战兵,国家的主力,其他那些卫所兵更是看不下眼。

赵和通过这次的了解,自认为对明军战斗力已经有了一个掌握,但他这种流于皮毛的观察怎能真正了解到一支军队的本质?一支军队出现的问题岂能是通过一个月的观察就了解透的?以后赵和还会在这方面吃大苦头,不过这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