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仲尼弟子列传 > 第一五一章 扁鹊见蔡桓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生活进入新一轮的安宁期,周书灿无所事事每天睡到自然醒,睡醒有槐小书童的服侍,有温暖的火墙,尽管没有太精美的饮食,也算是享受了一把地主老财才有的猪一般的生活,好不惬意。

他原本就没有钢铁的意志,没有自律的精神,又没有导师催着他交博士论文,吃吃睡睡的生活最是消磨人的意志,沦落在这物质匮乏的时代,周书灿也只有这样打发他的生活了,做猪不是很好嘛。

他颓废的躺在被窝里发呆,两眼无神空洞的望着头顶的苇席,大脑空空如也。苇席钉在椽子上,阻挡房顶松店的泥土砸下来,房梁裸露在房间上方,他现在每天睁眼的任务,就是检查房梁上会不会有老鼠。

周书灿记得他家的老房屋,横梁上是老鼠的世界,不要说夜晚,就是白天他都能听到老鼠在房梁上吱吱吱的叫声,那是他小时候最恐怖的事情,那种老鼠的叫声他会记忆一辈子。

房间烧着火墙,槐和小书童热的只能待在室外,墙外是铺的一米宽的石板。由于没有切割机,再加上工具不抻手,石板只能称为石块。板面不是很光滑整齐,二人便在房门外的石板上,用毛笔蘸黄泥水写字。

邑里尽管有木签也有墨,可这墨不可能给二人写字用。墨是用钱买的不便宜,也就是闵家人或者记账用用,那舍得随便让人使用。

槐和小书童能写字不去干活,已经是得益于跟着周书灿,邑中其他人可没有这个福分。现在邑严重缺人手,周书灿办学的计划早就偃旗息鼓了。他二人写字用的书,是周书灿按照记忆默写出来的《诗经》。周书灿原本想用给需做启蒙用的《三字经》,后来想想感觉不行,他总有自己会回去后世的潜意识,他是学先秦史的,私心里不想破坏春秋时代的一切。

《诗经》现存305篇,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约38,000多字。

周书灿虽然不能全部清晰的默写下来,但是也差不多,最多是个别字错误。跟着本科生上一年的通史课,不是白学的,而他的记忆里又是最强的,不能说过目不忘,至少先秦史专业书都是熟读精通的。

对于《诗经》孔子曾多次提及,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院外广场上传来熙熙攘攘的人声,槐丢下毛笔跑去瞧热闹。书童小书是不敢跟着他一起去的,小书童之所以起名叫“小书”,是周书灿取他自己名字里的“书”字,他怕在春秋待的时间久了,他忘记了他自己叫什么。

吵闹的人群是从山中运铁器回邑的车队,并且伯牛他们的狩猎组也随着一起回来休整。打猎的人不可能一直在山中狩猎,周书灿给他们制定了干七天休三天的工作时间。

铁器和狩猎物堆放广场上等着验收,之前这样的活都是邱负责,现在邱在仲子邑没有回来,乙也随着闵父去了鲁城,一时慌乱竟然没有人负责。

槐领着伯牛来见周书灿,伯牛进院就大喊大叫,把正在床上腻歪精神状态不太好的周书灿唬的更头蒙。

“哈哈哈,小公,这次又是大丰收啊,猎物真的更丰盛了,我估计完成你说的把仓库堆满是没问题的。哈哈哈,太痛快了,这弓箭大刀用的真的痛快,以前根本不敢想啊……”

周书灿打着哈欠勉强坐起来,大嘴张的能塞下个拳头,眼泪也跟着冒出来两滴。

伯牛迈进房间一眼看到周书灿迷糊样,担心的赶紧问:“子骞,你这是怎么了?不会是生病了吧?我来摸摸头。”

周书灿清楚自己没事,只是这几天颓废提不起精神。伸手拦住伯牛的手,打哈哈说:“没事,没事,我就是这几天没睡好。槐,赶紧给伯牛搬凳子倒水。”

伯牛知道周书灿忌讳坐床,站着等槐给他搬凳子。“小公,你真的没事?不舒服了可千万不能忍着,想吃什么让他们帮你做。子骞,你吃肉不?这次打的大虫小虫都很肥,吃了肯定会很快好起来的。”

伯牛不提让周书灿去看医生,是因为这时代讳疾忌医,一般人(包括贵族)没有谁会去看病。比如《韩非子·喻老》记述的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

讳疾忌医是众多人的毛病,人们的意识里并没有有病就要去看医生的认识。另外,春秋时代还没有专业的医生这个职业,仅仅把看病称为“医”。又很多医是官员兼职,故古代以官职称呼医生,不是因为这个人在医院有职务,而是因为这个人在官府里任职。

因为儒医不分家,也就是说很多知识分子,包括文学家、哲学家等多懂药学医理,而这些科举出身的人又大都在官府任职,他们闲暇时间在民间救死扶伤、治病疗疾,与如今的医生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大家便以其官职相称。

汉代名医淳于意,以创写中医病志“诊籍”名传青史,因他曾做过齐国主管粮仓的“太仓长”,所以世人称他为“仓公”。司马迁就这样称呼他,《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述的就是他和扁鹊的事。

唐代医家王冰,用12年的时间,补充、整理、注释《素问》24卷,名扬天下,因他曾做过太仆令,人们称他为“王太仆”。

宋代许叔微,是中医伤寒学派的代表人物,少时苦攻医学,颇有成就,他写的《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流传广泛,因他曾是集贤院的学士,故有“许学士”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