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淖父为陈太傅准备好工具,陈太傅就叫淖父不要管了,他们自己来犁就好。

淖父好多年不耕田了,他对犁田也生疏了,也不想丢人现眼,就看陈太傅怎么耕。

只见陈太傅走到一老者和一中年男人面前,与他们商量着什么,陈太傅听不着。

商量了一会,陈太傅把犁放到地里,再拉着两头牛把他们架好。架好后就叫了起来:“两位爷架好了,来吧。”

他们先犁的不田,是干地,毕竟大王与董国相不太会犁田,先在干地里熟悉熟悉犁法再说。

随着陈太傅一声叫唤,穿成普通面姓的大王与董国相向地里走去。陈太傅与他们商量好了,董国相年纪大走在前面牵牛,大王年轻力强体壮在后面掌犁。

这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大王与董国相要亲力而为,这样才显得对农业的重视。

董国相牵着牛后,问大王:“老弟啊,你准备好没?”

大王听起来好不别扭,虽然他们商量好了,不要叫大王与国相,要以老兄老弟相称。一大王现在被叫成老弟了。叫他老弟也只是到长安和皇兄在一起里,只有刘德几位大哥叫他老弟,没想到现在也有人叫他老弟。

说好了的事只得认可,大王回应说:“老哥好了,你走起。”

董国相不想都可以猜到,他大王肯定是不会犁的,不能让牛走快了,只能慢慢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牛开始走了,它们是跟着董国相走的,董国相走得慢,牛也走得慢。走了一段距离后,陈太傅发现大王的犁并没有吃进土里去,也就是说根本没犁上。

“老爷,你后面要抬一抬,让犁头吃进土啊,不吃进土那不是白犁?”

陈太傅还懂一点犁田的方法,提醒到。

被陈太傅一提醒,大王意识到,他拿犁这头要抬,那犁头才能吃进地里,才能犁地。于是,大王就用力抬了抬这一头头。

大王将犁把的这头一抬,犁头是吃进土了,可是大王抬得太高,犁吃得太深,那牛不走了。

这两头牛是两头有经验的牛,知道犁吃深了,它俩不能使劲,要是再使劲那犁就会断了。

陈太傅一看不对,又指挥:“那犁头吃进太深,你这头就要压住了,不能让它再往下吃进了,再保持这三五公分的位置,再保护犁头的水平。”

陈太傅通俗易懂的解释,大王一下子明白了,于是他又在后面使劲地压着,叫国相拉着牛继续犁。

牛继续走了几步,那犁却又翘了出来,犁不上地了。

陈太傅看大王对掌握这个平衡不到位置,就叫他们停下。

此时围观的百姓来了不少,他们躲在隐蔽的地方,看这两位做这两头犁的实验,自己根本不会犁地,还来做试验。好几个人摩拳擦掌想出来帮他们犁。

大王与董国相停下后,陈太傅又重新安排:“俩位爷互相换个位。”

董国相担心:“我这年过半百的人了,哪里还掌得动犁?我还是牵牛吧。”

“掌犁不是力气的问题,是平衡的问题。这个平衡是讲中庸之道。你是儒家大师,对中庸之道不陌生吧。”

陈太傅把掌犁的学问与中庸之道联系在了一起。

讲中庸之道,董国相来了兴趣:“太傅,你这观点有何道理解释?”

陈太傅就说,第一犁当犁头吃进地里三五公分后,就要稍稍将犁把往下压,但压的力度不能过大,压到整个犁底与地面平衡,然后用暗力保持这种平衡。犁头一往下吃地,你就将犁把压一点;当犁头往上翘时,你就将犁把抬一点。这样控制犁在这个中间状态,不要上不要下,刚刚好。这不正是中庸之道?

董国相一听,是这么一回事,他要试一试,他这个儒家爱好者,能不能用中庸之道,来掌握好这把犁。

“老弟,你走前面牵牛,我来犁。”

大王担心董国相,说:“你这把老骨头,行吗?”

“这不是力气的问题,要运用中庸之道,不知道我对中庸之道研究得深?”

大王自己掌握不好,就让董国相来吧。

听起来掌犁的道理与中庸之道差不多,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董国相犁了几下后,结果与大王一个样。大王笑了起来:“我的儒家大师,虽然掌犁与中庸之道有点相似,但实际操作起来不是一回事,你还是下来吧,让我们的太傅试一试吧。”

其实陈太傅也一样,有点理论,操作起来虽然好一点点,但结果要不是牛不走,要不然就是犁头跑到地面上来。

在远处偷看的百姓看不下去,有人胆大的就跑了出来。

一位中年壮汉走到陈太傅他们面前,说:“几位爷,我看你们做这个双犁的试验是件利国利民好事,但你们的实际操作水平也太差吧?这犁地犁田,用什么中庸之道?你们是不是朝廷的理论专家,理论一套一套的。这样吧,这个操作就由我们来代劳吧。”

壮汉叫了别外一位小伙子,他俩人下地一配合,稍稍适应了一下,就顺利犁了起来。那犁头吃进地后,翻起那土一浪一浪的,看得都很舒服……

壮汉与小伙子在地里犁一圈后,很是高兴:“好犁好犁,犁一圈下来等于两圈。谁发明,真聪明啊。这犁推广起来大大提高了犁田效率……”

壮汉有些激动,他放下犁来与董国相说话:“这位老者,是不是你发明的?”

这哪里是他董仲舒发明的,只是他董仲舒知道,二十年前他在这里生活时,犁田的犁只是一个,现在长安皇上正在试验偶犁,他拿到图纸来推广而已。

不过为了提高大王的名声,董仲舒便说:“不是我发明的,是你们这位大王发明的。”董仲舒指着大王,“这犁要是真能提高犁田效率,要感谢就得感谢他吧。”

董仲舒说身边的这位是大王,穿的一身粗麻布衣,这哪里像是大王?一个个疑惑地看着大王,不敢相信。

此时,壮汉摸一下脑袋,然后用力一拍,指着大王说:“对,你就是大王,去年在路上我看到,与现在的一模一样,就是衣服穿的不一样。大王啊,你是好大王啊,为我们百姓造福啊,以后我们两天的活,一天就干完了……”

壮汉一边说,一边行礼跪拜大王。

看到壮汉下跪,几十位看试验的村民也跪下,跟着壮汉呼喊:“大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大王有些不适应,好多年没人这样叫他了。

刚来江都国当大王时,有大型集会他出场时,有人组织百姓高呼他千岁,后来就很少听到这样的高呼了。今天百姓虽然不多,他为了百姓试验偶犁,百姓自觉高呼他千岁,他心里还是很受用的。

在大家叫了几声后,大王去扶壮汉:“乡亲们快快起来,做这个偶犁试验也是为百姓谋福利,只是我这个大王没用,犁个田也不会。但我的心是真的,真的想让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如果这犁能提高犁田的速度,就是一件好事,是好事也就是我应该做的,你们起来,我们再好好试验,你来了的人都来试一试,看它还有什么不足……”

此时的大王,没穿官服,好像不是大王,没有那么威严了,百姓就不畏惧。一个个争先恐后去犁上一圈。犁后就下来讨论,哪里不好要改正。讨论还很热烈,有的有不同的意见,就争得面红耳赤……

看到百姓对偶犁这么感兴趣,董仲舒和大王商量,要陈太傅弄些菜和酒,让大家吃。一边吃一边讨论,不但要讨论偶犁的问题,还要讨论增产的办法。

陈太傅很快派人弄了不少酒菜,在淖父家摆了两桌。

在酒席上,董仲舒向大家宣布:“现在大王准备把我江都国的农业提高一个档次,他亲自参加偶犁试验只是一个开始,国相府要依据大王的要求,向全国征集农业增产的办法,谁要是拿出增产的办法,大王要大大奖励他。要钱奖励钱,喜欢美女的就奖励美女。你们有办法的尽管拿出来……”

有单身汉的就站了出来,问:“是真的吗?那我就好好研究增产的办法,不研究出来决不罢休,到时候只要大王奖励我几位美女就好。”

“我也研究,看谁先研究出来?看谁的办法增产多。”又有单身汉站了起来,带着酒性大声地叫喊。

大王今天喝了不少酒,与百姓们打成了一片。

到回家的路上,大王想起来了:“董国相,不是不准说我是大王的,你怎么不讲信用,把我的身份说出去了。”

董仲舒也喝了不少酒,他借着酒意向大王辩解:“我说了你是大王有什么关系?叫了你几声千岁之后,谁把你当大王看了?”

是啊,后来大家虽然嘴里叫着他大王,但一个个都把他当大哥似的,向他敬酒,喝了还要检查他喝完了没有……

大王现在感觉到,其实不当大王,和百姓打成一片,生活更有趣一些。

偶犁试验的第二天,国相府就下了文,收集增产办法,对增产切实可行的,承诺要给予大大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