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穿越成英台,带着山伯逃婚去 > 第五百七十六章 生死因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英台说:“梁兄看样子对于生死承负也是博学多见呀!”

梁山伯笑道:“呵呵,英台,我也是偶尔听人讲经,看书知道的一些,不过,觉得这些经文说的人生苦短还真是有点意思!”

英台笑道:“确实有意思,父债子承,可是很多人,生下来什么事都没干,就遭遇了这些,前提是,他的父辈祖辈也没有做过坏事,这又怎么说呢?

英台心想,随着这个袋子顺着他的话说,要是这样说下去,他恐怕越来越迷惑,在这其中了,怎么还能为了自己的命运抗争一下呢?那岂不都是逆来顺受。

山伯笑道:“英台,要这么说的话,那就要说起来因果了!医生没做什么坏事,不见得以往没有做过坏事,不见得生生世世没有做过坏事啊!”

英台:笑道“呵呵,这样说,梁兄对佛教的因果关系论,也有所见闻?道教承负与佛教因果,有何不同?”

梁山伯笑道:“现在我们很多谈论罪福善恶的,都将道教之承负和佛教的因果联系起来,认为道教之承负就是佛教之因果,其实是错误的。佛教的因果是基于前世今生,业报轮回的角度;而道教的承负是基于现实世界,以整体论、系统论的观念来看待社会的。”

英台说:“这个怎么说?”

梁山伯笑道:“产生报应的原因不同,“业报轮回说”认为有情众生对世界万有的“无明”是产生果报的根本原因。认为报应的根源在于人的贪欲和无明,由过去的无明烦恼而造作诸业,播下生死的苦因,于是生起种种妄念,因此造成了生死的流转,堕于生生世世的六道轮回之中。”

山伯说:“道教“承负说”主张的施报者是“天”。这个“天”不仅有自然无为的元气的含义,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有赏罚大权的人格神。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外力报应,其实不然。各种人的承负都有善恶积累这个内因在起作用,是对个体或家族的过去善恶的报应,今人的祸福是先人行为的结果,如果祖先有何过失,由子孙承担其责任。而且,善恶的记录、拘校、奖罚(即报应的执行)大多是由众鬼神操作的。”

“记录承负的诸神包括山海陆地、诸祀丛社、舍宅诸守、司农祠官(其他书中还提到三尸神、司命神等),还有大y法曹每年岁末要拘校账簿,核算此人的善恶累积,“计所承负,除算减年”,地阴神、土府神“收取形骸,考其魂神”,罪过多的至死,罪不至死的要“谪作河梁山海”,其他也“各随法轻重,各如其事,勿有失脱”。众鬼神无时无处不在注视人的所作所为,对善恶的记录和对承负的执行毫厘不爽。”

英台说:“还有何不同?”

山伯笑道:“受报主体不同……”

英台笑道:“有何不同?”

山伯笑道:“佛教之所以没有承负概念,是因为“业报轮回说”主张“自作自受”。个体所造业的果报,只能由造业者自己或其五蕴相续而生者承受,众生现在所受的业报,必然是自己前世的宿业所感,不能由别人替代,即使象父母子女这样的至亲,也不能互相承受。所以佛教的出家,讲究抛妻弃子与世俗切断联系,在这种情况下,直系亲属的好坏完全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内。”

英台说:“自作自受这个说法,我觉得还更合理一点,不然为什么别人要给你承担你的业债呢!”

山伯笑道:“嗯,其实我觉得也是这样……“

英台说:“那承负说又是如何?”

山伯笑道:“承负说”的受报主体不仅是自身,有恶心恶迹,天就会夺其纪算,减少他的寿命,同时个人的行为还会影响到他的子孙。“承负”简单来说就是祖先给后人留下的一笔“遗产”。如果前人做了很多好事,就给子孙留下一笔好遗产,让子孙能富贵、智慧;如果前人干了很多坏事,那就会给子孙留下一笔烂账,令子孙遭受身体、心灵、经济上的许多磨难。《太平经》里举例说,比如父母失了道德,有过错于乡里,后世的子孙必受乡里的过责,这是承负最简单的道理。与《易经》中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同出一理。并且,“承负”有“十世一周”的性质,即十代祖宗的行为,会对后代有一定影响,警戒人们要为后世儿孙考量。”

英台说:“我知道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力行善事,却没有得到好的福报,就是因为承负了祖先之过错;为什么有的人做了坏事,但是却得了好的结果,是因为承负了先人之遗泽。所以道教里讲行善,只是说行善可以有种种功德,但是却很少宣讲靠单纯的积善可以获得富贵的。”

山伯笑道:“另外,解脱方式不同,“业报轮回说”提倡“业由心造、回转有道”,主张通过因果法则以减少恶报,甚至消除业力的影响。大家都知道,道教是修现世的,而对于当前的现实利益,道教不会通过消耗福报来实现,而是创造了道家五术,以五术来济世利民,不但能解决现世问题,还能不断积累功行。《太平经·解承负诀》说:“能行大功万万倍之先人,虽有余殃,不能及此身也。”行大功德,就是以忠孝等伦理道德规范为标准,为善去恶,得行此道者,就能消除“承负”所带来的灾厄。”

英台说:“作用范围不同?“”

梁山伯笑道:“佛教的功行主要是在于普度众生,并且这个众生指的是有情众生,而无情众生是成不了佛的,所以佛教关注对象围绕的是人,其理论从人心下手,所言所论所行,皆是围绕人的觉悟成佛来进行。”

英台说:“道教有什么不同?”

山伯笑道:“道教则大不同,万物皆有灵性,度的是万物成道,所以道教关注的对象则是在天地万物及天地万物之外的一切,而人只是天地万物中最灵者,故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非是人为独尊。所以道教中没有至尊的概念,即使是玉皇大帝这样地位极高的神明,一样是要听从元始符命的,但玉皇大帝本身又是元始的一个化身,元始本身是一切的源头,但却不是一切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