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穿越成英台,带着山伯逃婚去 > 第四百七十八章 心安的法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四百七十八章 心安的法门

小米哥说:“表少爷,您不知道,我,有些事情,我说不出口,可是我对梅香好,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梅香更想让我对她好的人了!”

林子轩笑道:“呵呵,小子,你这是喜欢梅香呀!难道你不知道吗?”

小米哥说:“嘿嘿,表少爷,可是我不敢说呀!”

林子轩笑道:“那你为什么不敢说呢?”

小米哥道:“我,我只是觉得自己想求个心安……”

林子轩笑道:“为什么不心安呢?心安才能理得,你这是求心安,说明还不心安……”

小米哥说:“我自己身份低下,全靠着小姐对我好,这些年也稍微攒了一点钱,但是我觉得这都不是我的本事,挣来的钱,以后也不知道能不能给,没相一个好的生活,所以我不心安,所以我现在不跟她说,也是为了求个心安……”

林子轩笑道:“哈哈哈,原来是这样,水之三性:无欲、不争、柔弱,追求心安的法门!”

小米哥说:“心安的法门?这是什么门?”

林子轩笑道:“《荀子·宥坐》中子贡问孔子:“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夫子回答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观。作为道家的鼻祖,面对儒家响亮的“智者乐水”这千古圣言,老子淡然地说:上善若水。两千多年过去了,轻轻一句上善若水,至今仍然是我们做人的最高法则。老子堪称“水哲学之父”,他将水融合于道,把深奥的宇宙人生真相通过水这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加以阐述。在人生的旅程里,当我们疑惑的时候,老子告诉我们:水知道答案!”

小米哥说:“水不会说话怎么能知道答案呢?表少爷这不是在开玩笑吗?”

林子轩笑道:“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水最重要的特性和品质,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无欲,不争,柔弱。正是这简简单单的水之三性,却如指月之手,为我们道出了修行人最为关注的安心的大法门,我们称为“老子安心六字诀”,即“无欲,不争,柔弱”。人的一生,从单纯到纷乱,是自然获得;而从复杂回归简单,却是修行的结果。生活这口大炼炉,在外锻炼我们的身,在内淬炼我们的心。我们或被动或者主动地修正自己,去顺应生活,去获益于生活,去掌控生活。我们在生活中找寻并研究修行的方式,目的是让自己获得足以超越现实生活的力量,获得生命的喜悦。”

小米哥说:“怎样获得生命的喜悦呢?”

林子轩笑道:“我们修行的初心是离苦得乐。活在喜悦中不仅仅是生命彼岸的果实,更使我们在修行途中能够欣赏到感受到的路边盛开的鲜花,它是我们生命内在的呼唤,本能的渴求。活在喜悦中有个前提,那就是心安。心安就如同人生幸福大厦的基石,心定则静,静而后能安,安则喜悦生。心若不安,则精神涣散,种种烦恼苦闷,不召自来。幸福不远,心若无事,幸福就在眼前。我们之所以在烦恼苦海中不停地翻滚,原因只有一个:心有挂碍,有挂碍故。”

小米哥,还是有点不懂道:“可是表少爷我该如何获得心安?”

林子轩笑道:“如何安心?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总的来说,道家在解决心安的问题上,注重空性,注重内求,以摄心为戒,由戒生定,因定发慧,觉悟了,了之万物因缘生灭,一切劳尘皆因我起,无我即无烦恼,如此思维,当一切境界现前,心自如如不动,一念不起,不思善,不思恶,轻安喜悦,得大自在。我们知道,儒释道虽学术内涵不同,但关于人生的终极智慧,却万源同宗,在最高层面上惊人地一致。”

小米哥笑道:“呵呵,表少爷,我才疏学浅,没读过书,让表少爷这么一讲,我都不知道心安到底是什么了!”

林子轩笑道:“心安是什么?心安就是《心经》上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要心安,就要去心头之挂碍。智慧的老子觉察到,对于凡人来说,外若有事,内要无事,这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最根本的方法是顺应自然,无为无不为,做到外无事,倘若外无事,自然而然,内无闲事上心头。我们内心的烦恼,大部分来源于各种各样的欲望。有求则苦,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开悟的老子由此提出,人生若要无烦恼,无欲是根本。”

小米哥说:“无欲是什么?”

林子轩笑道:“无欲不是与生俱来的,相反,贪念是无始以来人身上最强烈的习气,多得为乐,爱占便宜,乃是普通人的正常心理,老子洞察人性,他首先指出了贪念与不知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去贪念的方法有两个:一是知足常乐,二是反观自己,无为而无不为。知足知止是老子留给我们在人生旅程中行走的指南针,“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持而盈之,不如其己”,“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知其雄,守其雌”,“知足者富”,他再三告诫我们要少欲无为,如此身心方能得定,由定而得安乐。”

小米哥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林子轩笑道:“老子进一步指出“无欲”是一种“虚”。老子认为,人心原本是清静圆满的,是“虚静”的,受后天种种欲望的干扰而变得浮躁不安、相互争斗,因而人们需要排除贪念,舍弃内在的私欲,抛开外界的干扰,回归到本初的清静空明,达到人之本性而“观复”。“‘观’要照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要受情感欲望的影响。”“复”即是复归、返还,回到最初的状态。要“致虚极,守静笃”才能“观复”,才能“无欲”,所以,“无欲”不是形式上表现的没有欲望,而是心境的清静空明的“虚”态,一种身心真正自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