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辛夷传 > 第一百九十三回 书难撰苦心劝盛度 朝永续充史解圣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九十三回 书难撰苦心劝盛度 朝永续充史解圣忧

缘何别的不缺,独缺十三卷《彭门纪乱》与《大业杂记》?盛度直觉这不是问题,但是个问题,待细细思考一番,竟又不是问题了。

崇文院所藏图册原有八万卷之巨,雕格累累,绣文叠叠,本本饰以青绫遮幂,集集围起乌架规区。三馆四部,昭文集贤,士人思之神往,外邦闻之钦羡,以至整个宫掖朝野无不奔相借阅,扰人之事亦紧随而来。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至端拱元年(988年)十年间,因外借未还之损失不下千数。为防藏书继续流散,太宗下令于院内修建秘阁,从余下的典籍中抽取珍藏绝本,天文禁书,密函独奏,悉数挪到新设的内藏四库中去。为此,太宗还给翰林学士们增添了直秘阁的派遣,加紧编撰校勘,专供御览。

到真宗即位,秘阁中的库存虽未减少,但库外的止损全然无效,名录有删无增。时下先帝曾召老臣朱昂至此,询问道:“近来听闻崇文院馆外所藏之书集,大都有一二卷册缺失,想找一部完整的都困难。其中借而不还的尤其多,你可知统共借出去多少?”

朱昂告之:“本院四部书中,登记在册为朝官所借的,陛下登基以来已经有四百六十卷了。”言下之意,这些是能讨回来的,至于没在册的,怕是想讨没都地方去找。真宗长叹,看来除了对书目严加管理,再无他法。

谁料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的一场大火,把院中防备的严之又严的密阁付之丙丁,选藏几近清空,阁外亦所剩无几。

先帝大感痛心,诏令将馆内图书之仅存者暂迁馆外,再命所有从馆内曾借过书的人,无论后宫前朝,必须全部归还。而原本直秘阁的诸翰林学士,则需去民间书坊四处搜罗补救,并将新书重新刻板,以防日后再次出现疏失。

这一还一找,就整整一十八年,至范仲淹到盛度面前,崇文院藏书也还不足三万卷,未及原本的一半。眼下既有这十三卷的补充,自然千该万该,当然不是问题。

但“独缺”是怎么回事呢?十八年来,盛度夙夜不寐在品录中游走,所有毁掉的馆藏名目几乎已经熟背于心,其实这十三卷并不在其中。

既不在,那便不一定非得添进去,范仲淹更无需这般上赶着将书赠给他。可范仲淹还是做了,做了就说明他看到有疏忽的地方。

究竟是什么地方,正是盛度要好好思索的。

他到底是书痴,就这么一琢磨,立马明白了范仲淹的用意——缺的地方不是崇文院,是《唐书》!

本朝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皆有个不宣之秘,即所有人都从心底向往盛唐繁华,期望能复现当年万国朝宗之势。

为做到这一点,向前朝取经是必然的,是以整个崇文院的藏书,尤其秘阁中的典籍,归根结底都是为向旧唐取经所作的准备。可现今世人所读之唐史,除《唐书》之外再无其它。但这《唐书》并非宋人修纂,而是战乱中的后晋,用短短五年的时间就整理成册公布于天下。

粗读过后,便发现其中次序无章,详略不妥,文采艰涩,事生疑窦。且成书仓促散乱,文档大量缺失,尤其宣宗之后频生反叛,对于处理这些问题的手段,几乎没有多少记载。因此重修一部《唐书》,令其为君王治世所用,一直是盛度的心愿。

今日范仲淹所带的十三卷书,恰巧弥补了其中不见的晚唐庞勋起义始末,更有隋唐交替之际,唐人修史时故意留下的阙漏,怨不得盛度难掩心中激动。

清楚明白了以后,他沉沉笑道:“范大人这哪里是书,根本是压到老夫肩头的千斤担啊。”

范仲淹瞧他回答的尚有余裕,应该是接受了着手修史的动议。他深感欣慰,叹说:“朝中都认为盛公身在其位却不谋其政,但下官从来不信,以公之博学,那些‘君子喻于义’的道理,定然是比谁都铭记不忘的。”

“嗳——”盛度挥了挥手,截住他的话头,“范大人别急着恭维老夫,修史是国之机要,得禀明官家再做定夺。何况仅凭这两部,就想修补《唐书》之缺失,你我二人心领意会容易,真做起来根本是挟山超海,难于登天。”

确实如此,范仲淹虽未亲自参与崇文院的工作,也明白征书这档子事,在朝代交替之时最容易做。不少人经过逃难,“书种”都是整理好一同携带的,必要之时,甚至一人能拿出百卷进献。好比才子孟郊,自幼家中清贫,睹视藩镇动乱,四十一岁之前行踪不定,可仍坚持“藏书拄屋脊,不惜与凡聋”。

而安稳一段日子后,再是珍惜,也保不齐有更多遗失。加上时移日换,传书或许有很多已做它用,再想征收就没那么容易了。这也是崇文院在太宗执政之期,可以充入八万余册,之后十八年仅收到三万册的缘由之一。

至于寻常士大夫,乃至下层百姓,靠献书发迹者大有人在。本朝初立,为向百姓征书,太宗颁布诏令“小则授予金帛,大则授之以官”。这一举措令许多举子(得献书三百卷以上)避开传统仕途就能进入学士院,经过书判,试问公理等审查后,兹要认为可堪重用,便能在朝中任职。

言及于此,盛度将声音压的极低说:“不论别的,加派人手去民间大肆征书,要怎么征?是用钱,抑或用官?眼下举国饥荒,朝廷却公然昭示天下国库仍有闲钱,宁可买书都不用以赈灾,岂会不生民怨?民怨生,则御史台绝不善罢甘休,太后娘娘再借机做一做文章,到时候这口实就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找的了。”

盛度一番言辞直白真切,不过没能吓退范仲淹。

“盛公所思深远,是下官所不及,但盛公说到了一点,甚为重要。”他神情诚挚,左右望了一圈确保无人探听后说,“公显然也了解官家此刻处境艰困,后宫前朝两方都有人堵着,就算政令是激流,也难以冲淤开塞。其最大症结,是官家所有善举,根本传不到民间,少了百姓的赞誉,施政便不能令朝官信服。”

“是。”盛度赞同道,“老夫略有耳闻。韩亿私自调动粮食到益州,娘娘接济应天府,这些都是事发之后官家才得到的消息。连有心染指的孟王都着了道,背后到底有多少人勾连帮衬,实在不敢想象。”

范仲淹发出一声叹息:“何止于此,据说契丹那边出现的诸多事端,恐都与娘娘有关。”

“那范大人打算怎么做?”盛度问。尽管他的意思是“让我怎么做”,但这话不能轻易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