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买宋 > 第292章 文举生们告御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前文已经简单的说过了,自从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后,就在京城汴梁设立了登闻鼓院,规定臣民可以敲击登闻鼓告御状。

而且读书人告御状也不是没有先例的,而是有迹可循,像是北宋初年,到京城开封赶考的读书人就曾经敲击过登闻鼓,告御状,也正是这一御状对北宋朝廷的整个科举考试的格局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事情是这样的,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的时候,当时,因为主考官在考试中徇私舞弊,参加考试的读书人怒不可遏,愤怒地敲响了登闻鼓,向皇帝告御状,控诉主考官的罪行。

宋太祖于是亲自接见了那名读书人,并下圣旨重新考试,然后,宋太祖亲自对状元宋准进行面试。

说到这,需要简略的给大家说一下,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其实很有意思,怎么说呢,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每年六月,对于全国无数的考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个紧张的季节。

因为十年的寒窗苦读,每一名学生都期望着能够高考得中,考上一个心仪的大学,然后寒门出贵子,走上人生巅峰。

因为高考就是许多人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难得的一条出路。

而宋朝也一样,也是考试,并且更严重,几乎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

当然就算不是读书人,也有考试,比如在当时你就算想要从军入伍,也要考试等等,据说,考试的过程还十分热闹,不仅有加分项,还有从军特招,而最受考生喜爱的,则是宋代的老榜制度。

大家可能要问,这些到底都是些什么鬼东西,那么不要急,接下来,作者菌可以简单的来为大家解释一下。

首先,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最早不是科举制,而是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是继九品中正制之后,才被封建朝廷采用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

最早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时期,是宋代。

之所以不是明朝和清朝,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科举制已经僵化了,靠八股文,很死板。

而宋代的科举,则很灵活,分常科,制科和武举,常科和制科是文举,又可以分为贡举、制举和童子举。

考试又分为三级: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二级是由礼部举行的省试;三级,也就是最高一级,由皇帝亲自考试的殿试。

殿试考出来的前三名,就是从朝廷,到民间都津津乐道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这些程序,虽然看似很复杂,但还都是正常程序的。

当然,除了这些正常的程序,还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例外。

第一种叫行卷加分制度,说白了,就是考生要在考试之外,为自己寻找另外的加分项。

行卷加分制度始于唐代,其主要操作方法如下:考生在考试之前,提前进京,把自己平时比较好的作品写成手卷,采用各种方法,送到朝廷官员手中。

如果你的文章真的很棒,还没参加考试,朝廷的官员中就会对你有个好的印象,自然就会最终影响考官对你试卷的评判。

而行卷加分制度的最高境界是把手卷行到朝廷重臣的手中,直接就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唐代大诗人王维。

据传说,王维二十岁时,进京考试。

当时送行卷的大有人在,其中,有人直接行卷到朝廷最有权势的玉真公主门下,玉真公主也许诺了人家,给人家状元。

可王维同学后来居上,在歧王的安排下,通过行卷,外加自己的才艺和容貌,还有一手好琴,竟然从玉真公主手中抢来了本属于别人的状元。

第二种叫特招制度。

这个特招制度最明显的体现,体现在古代的征兵方面。

在古代,对招兵都有一定的要求,除了对武艺,箭术,骑术等设有门槛,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考试,虽然这些标准都很低。

但是,有一种特殊的兵种却与普通的招兵考试截然不同。这种特招的兵种,叫兵样。

据说,这种制度始于宋太祖赵匡胤。

虽然我们总说宋朝重文轻武,但事实上,宋朝对士兵同样有很高的要求,从身高,到视力,到武艺等都设有必要的条件,但是,如何让地方在选兵时就能尽可能符合朝廷的规矩呢?

于是,宋朝特意招收一种特殊兵种,就是兵样。

对兵样的要求很有意思,不考武艺,不考箭术骑术。

只要身高,胖瘦,相貌符合朝廷对士兵的理想要求就行,他们就是士兵的标准样板。

然后,把这些兵样分别派到各地,地方的征兵机构招兵时,参照兵样就行了。

第三种叫老榜制度。

范进中举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在真实的世界里,科举是无数文人唯一的出路。

因此,像范进这样,考了一辈子才考上的大有人在,甚至有更多的人,考了一辈子都没有考上。

于是,每年都会有许多腿脚不便,须发斑白的老文人,也要千里迢迢地来京赶考。

这个时候,就不光要让人感觉是读书的辛苦了,会让人感觉一到科举的残酷。

那该怎么破呢?

到了宋朝,就十分灵活的出现了一种老榜制度。

就是在考试的正榜之外,另设一个主要针对老文人的榜。

通常,能进这个榜单的都是垂暮的老者,因此人们又叫这份榜单叫“老榜”。

老榜是朝廷对老年考生的特殊福利,但是,也是有要求的。

宋朝规定,有资格进老榜的,最低得考中过十五次的举人。

而且,对于中老榜的老考生,朝廷给的待遇也与正榜的不同。

有意思的是,老榜的不同待遇,还体现在人们的认可上。

在徽宗时期,有个叫徐适的中了老榜。

按照规矩,朝廷为大家举行庆祝宴会,并赐给大家一人一朵宫花。

宴席结束后,大家照例去风尘场所庆祝一番。

可这时候,就有区别了,别人的宫花,都被歌女们争着要。

而徐适老先生的宫花,却送人都没人理。

最后,徐适自嘲作诗一首:“白马青衫老得官,琼林宴罢酒肠宽。平康过尽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

尽管今天,我们都说孩子们学习累,甚至许多人对高考颇有微词。

但是,说实话,同古代科举相比,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的孩子们要幸福多了。

同时,更有意思的是,大家都知道,武士对决讲究眼疾手快,可是在宋代,文举子们考进士中状元同样也看要出手快不快。

这是真的,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天下后,对唐末五代武夫乱国的局面颇伤脑筋,便采取扬文抑武之法,确定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恢复隋唐旧制,开科取士。

当时之前说过,在最开始的时候,宋太祖并未确定殿试这一程序,科考全过程均由礼部主持,最后只把结果告诉自己完事。

但开宝六年(973年)那场科考结束后,也就是本文说的开头所说,麻烦来了,新录取的进士到讲武殿向皇帝谢恩。

可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宋太祖赵匡胤发现武济川、刘睿等人学识浅薄,答非所问,武济川恰是主考官的同乡,这让宋太祖很不高兴。

后来,又有文举生击鼓上诉,状御状,说这次科考取舍不公于是,震怒之下,宋太祖赵匡胤便将礼部已经录取的和部分未录取的举子共200余人,一起召到讲武殿,亲自主持,重新出题,重新考试,重新录取。

此后,殿试就成了宋代的科考定制和最高门槛。

这也是科举殿试的由来和宋朝文举生第一次告御状的例子。

当然事情到此还没完,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夫当国,更欣赏那种下手快的高手。

所以他十分离谱的确定,参加殿试的举子,都要完成三个题目,而且是谁最先交卷即为状元。

而且还出现了文举生考打架中状元的例子。

这个离奇的例子就是北宋名臣王嗣宗,因为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在北宋赵匡胤时期,谁能高中状元,就看谁先交卷。

既然有这么个离谱的规定,那么各个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自然是奋笔疾书,很不得手脚并用。

公元975年,宋太祖赵匡胤亲自主持殿试,王嗣宗就参加了此次科考。

考试一开始,各个考生就奋笔疾书,都力争要最快交卷。

王嗣宗自然也是力求最快,他的对手有王式、陈识等,王式是省试的第一名,实力很强。

时间一点点流逝,王嗣宗和陈识几乎是同时写完考卷,一同起身,一同交卷。

二人同时交卷,谁得第一,这可就让宋太祖赵匡胤犯起难了,这可到底该怎么办呢?

于是他思来想去想去,也没有别的太好的办法,本着我就是一个武夫,那你们俩就以武会友,打一架吧,谁打赢了谁就是状元。

比武的地点也就在讲武殿,于是就出现了中国科举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幕,文武百官齐聚,皇帝赵匡胤高高在上,所有人都一脸吃瓜状,等待开两个文弱书生打架决出文状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