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打骂教育,就是一种畸形的传统家庭教育方式。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为什么要让孩子成孝子?养孩子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所谓“养儿防老”这个说法,蒲素自己是绝对不同意的。

当然,他自己会尽孝,但绝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承受这种负担。清明时候去墓园,开着车几公里外开始堵车,天不亮出门,上高速,接近两个小时到地方(这么远也昂贵的不行。)有一次在陵园门口,堵车堵到前后不能动弹。这时肚子不舒服,实在忍不住,去了附近的一个寺庙解决了一下。回来时原本以为肯定自己堵在路上,要被骂死,结果根本就没动弹。

而且到了那边也就是象征性走个过场,程序化的一套仪式。后辈不方便的,或者在外地,要么得请假劳民伤财的赶回来,要么不能参加的,心里也会有愧疚感。

传统,当然需要有人坚持。有的人把这种事当春游,吃吃喝喝外加一个农家乐,这种人尽管去坚持。而蒲素觉得起码他自己,在百年之后不需要有谁祭奠,毫无意义也没有必要。

所以,他和多人在多个场合都表达过了,有朝一日,火化以后直接撒到江河湖海里。而且不是那种仪式性的所谓海葬,就是随便找个活水扬了就行,那一把灰也不存在污染,应该都可以降解。除非防腐剂吃多了,炼出舍利子。再说,和活人抢地盘也不是多体面的事情。

老实讲,在那种焚烧机制里,有多少成分是自己的,也相当可疑。

……

英国着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早在300年前就提出:要尊重孩子,要精心爱护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反对打骂孩子。

孩子打的多了,要么干脆就养成了惫懒的性子,毫无羞耻之心。要么就是自尊心强的变态。打骂式的管教,所养成的要么是‘奴隶式’的孩子。要么,就是“暴徒”式轻重程度不同的反社会心态。

有人说,你自己从小挨打,怎么也没变成这样或那样。那是说这话的人不了解蒲素,他怎么知道蒲素就不是?

蒲家相对算好的,老蒲和梅芳在工作之余都各自有自己沉迷的东西。老蒲是养花遛鸟玩无线电和乐器,梅芳是看书看杂志看电影……

因此他们几乎不抓孩子的学习,最多敷衍性问问,“作业做了没?”蒲素撒个谎“做了!”

然后黑白电视打开,一家人就开开心心地看霍元甲了。

他们揍蒲素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单纯因为他调皮,闯祸。

小时候,也被老蒲从桑海接回来过,在南州幼儿园里就数次越狱。全员老师以及梅芳娘家,全体出动寻找。

上学后,一个星期请三次家长,这真不是盖的。

现在有几个孩子能破记录?当时的老师,其实懒得管那么多,能这样,蒲素的调皮程度也可见一斑了。

他儿子就没给他添过这种麻烦。为此,蒲素很感恩儿子的乖巧。他对儿子没有要求,希望他完成大学教育,也只是不希望他人生留有遗憾。最多,以后需要谋生的时候,起码有个稍微像样的学历。

只是大部分的家长,尤其是一些混的不怎么样的家长,习惯和孩子说:“你爸妈没本事,赚不到钱,所以要靠你努力,等以后你有出息了,我们……”。

而且好像生孩子这件事,对他们来说似乎是人生中的另一个机会,尤其是那些穷困的父母,仿佛越穷越要生!

就在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着作《贫穷的本质》,就把贫穷的本质讲的非常深刻。

“穷人是和富人一样聪明的。”是的,没有看错。有人以为穷人傻?那是他自己大错特错。穷人有穷人的聪明和逻辑,很不客气的讲:穷人里哪有傻白甜?

关于这一点,蒲素在当兵时就领悟到了。

现在要说他少不更事时的一些心态肯定是错到离谱,要被批判的。但是,当时,城里人和农村人,绝对是两个概念清晰的__划分。有两个字填空刚好合适,但是不能填上,要被咔嚓。

他需要被批判的地方是:“对于农村兵,他之前是有点看不起的。”

后来才发现,都一个样。无论军事能力还是卫生习惯,同等条件下人家一点不差。甚至待人接物,因为农村兵有想法,反而更加老练和狡猾。

军事动作和卫生习惯,两个出处的人都有好有差。甚至,讲究的农村兵在有限的条件里还非常讲究。而城市兵也有彻底放飞自我,没有个人样的。

而真搞心眼这一套,城市兵自以为聪明伶俐洋洋得意。其实只是小聪明,人家懒得计较。在真正需要计较得失的时候,玩心眼这方面简直是完败。

面对这种实际情况,以蒲素的心态来说就是用:“你们有所求,老子我无欲无求,所以,不跟你们计较。”这种方式来自我安慰。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所拥有的资源,通过自身的思维模式将利益最大化。

条件不好,手头没余钱,自然不能投资,不能购买资产,保险,投医保等等。穷人也基本都没资源,周围都是穷人,借不到梯子向上爬升。

这种家庭,一点点风险成本就可以打倒,比如疾病。而中产和富人碰到这样的事情,起码可以抵挡好一阵子。

所以,才有相声演员生病了,明明家里几套房和车不卖,反而去众筹医药费,结果被人诟病的事情。

穷人有什么?有人!人本身就是资源,通过劳动可以赚钱。怎样有人?生孩子!

孩子生下来干嘛?养老,改变命运。这种家庭的孩子注定要承担这一使命。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承担责任。父母也有自己的一套体系。

“孩子,你看我们养你多不容易,你要好好努力,考上大学,以后家里就指望……”

“孩子,你可不能像某某某一样娶了媳妇忘了娘……”

“孩子,你看,家里只能给你这个条件了,你造我和你爸爸有多难吗?如果你还不争气,那我们……”

诸如此类。应该说,这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投资,收益还是不错的。即便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至少穷人还有人使唤,老了能被照看。

那种家长傻吗?我觉得不傻。

所以在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拥有娱乐吗?成长在那种氛围里的孩子,是不是只要一娱乐就感到羞愧和充满罪恶?是不是一开心幸福就觉得对不起谁?是不是总觉得背上扛着沉沉的大山?是不是经常感到压抑?

我们是不是有时候不自觉恨父母,但马上羞愧难当,指责自己不是个人,立即转而对父母感激涕零?知道为什么吗?很简单,既然是这个家庭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为了改变家庭命运,原本就是带着任务来的。

孩子来了就背负着家庭的希望寄托,并耗费了他们的心血,这心血可能并不多,但却是他们的所有,必须加倍再加倍地偿还。

所以,那样家庭里的孩子可以拥有娱乐吗?在没有完成改变家庭命运这个使命之前,能娱乐吗?

即便孩子想,他的潜意识也会阻止他,告诉他:“这是不对的,你生下来不是为了自己开心,赶紧努力。”

这也是有些条件不好的家庭,为什么砸锅卖铁吃土都要娶媳妇生孩子的原因之一。所有把人生全都寄托在孩子上的父母都有一个梦想:“让自己的灵魂借着孩子的生命延续下去,绵延千年,万年,生生不息。”

而自己所有的遗憾,无力,绝望,欲望借着孩子圆满。

一个家庭有多迫切希望孩子改变家庭的命运,这种迫切可以忽略孩子是一个人,这种迫切的欲望,强烈到把所有希望赌注押在孩子身上。

人追求美好的动力不来自压迫和驯化,而是来自爱和温暖,一个真正有爱并尊重孩子和睦家庭,精神首先必定是富裕的。

即便一时艰苦,也会把家庭凝聚在一起,大家合力去把生活变得更好。

而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种完全的寄托和驯化,暗含对生活的绝望,孩子一定会感受这种潜在的情绪并继承下来。

孩子对爱和温暖的渴望一次次被忽略,父母对孩子的最大关注就是你要好好学习,你要好好工作,把钱打回来盖房子……等等。

但,即便孩子挣了钱,这些钱也会还债务,或者娶一个坏媳妇。最终的折射就是一辈子活不了几天好日子。而这种表相最大的心理原理是:绝望。

这种心理一定会体现在人行为的方方面面。把一个家庭和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哪怕这个人是孩子,都是一种对自身目前生活的彻底绝望。

如果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和阳光,就会希望家里有爱和温暖,你会尽量让家里开心,让自己开心,而不是将整个命运沉甸甸的责任,压在一个还没有开化的孩子身上,并不停的驯化他。

生活的希望来自自己。你想开心幸福你就会追求,而他人无法替你追求。一个人穷一辈子,第二代人接着穷一辈子,第三代人依然穷一辈子,只要仔细观察,其中必有规律。

这个规律的心理学核心就是:绝望和自己不配开心幸福。这个心理动力机制会操控他们一辈子。

即便最后他们的孩子成功了,改变了,入大城市了,或者出国了。但,他们还是不停搞事情,比如介入孩子的婚姻生活,破坏他们夫妻感情,搞的家里鸡犬不宁。或者大批孩子终于“凤凰”一把,父母煽风点火,搞得孩子妻离子散。这种事不多吗?

先不管有钱没钱,一个人想内心安定祥和,平静幸福,这就需要幸福的能力。而穷一辈子的人,穷三乃至四代的人,很难有这种能力,甚至他们一生都不曾遇到过拥有这样的人进入他们的生活并与他们产生链接。

即便有这样的人试图靠近,他们也无法停止自我毁灭的无限循环里,感受不到,无法认同,不能接受。

人是环境产物。让自己长期处在压抑,驯化,不能呼吸的环境里,长期受这样煎熬,日积月累,人的心灵一定会渐渐扭曲,并继承下父母的脾性,如暴躁,暴力倾向,喜怒无常,低自尊,无法获得安定祥和,总是紧张,焦虑,恐惧和折磨。

当然,这种父母纵然有很多不好的一面,但他们依然是孩子获得爱和物质的唯一途径,还是能完全信任,血脉相连。但,就一定任由父母没有边界,好不客气地踏入自已的精神领域,大肆践踏,驯化,咆哮吗?

我认为孩子小的时候没自主辨别和反抗的能力。而长大了,也都成型了。大部分都是之前说的两个方向,或多或少,程度不同而已。

这里说的一些话,可能被人认为是大逆不道。只是清晰认识父母的缺陷,不意味就可以把他们的爱和付出全部抹杀,也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孩子的耻辱,更不意味着,要放弃父母。

只是冷静地看待他们的生活背景,心理模式,生存环境,思考问题,为人处世的方式。

这些他们身上的东西,我们是否要继承,由我们来选择。哪怕自己已经被打上了烙印,起码在发现的时候,可以选择要不要再继承给自己的孩子。

只有孩子心理健康,勤奋,努力,改变自已,去快乐自信地生活,去工作,去更广阔的世界……只有孩子真的站起来强大了,他才有能力在父母衰老的时候给予照顾,不然,即便父母和孩子痛苦地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未来,仍一片阴暗,没有出路。

这种家庭的孩子比一般家庭的孩子,不仅经济上要承担的更多,还要在精神上承担地更多,而摆脱这样束缚和命运,需要的努力、艰辛、苦涩和胆识更多,决心,毅力要更大,思考地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