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万历尖商 > 第367章 无数人发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每日赋闲在家读书,越读反而越是不得要领,突然听了王先生的学问,顿时惊为天人,今日正是沐休日,西山已是皑皑白雪了,许多人穿着厚厚的棉衣,联袂而来,足足两百多个读书人,那刘健之子刘杰也来了,彼此之间,大家还算熟悉,所以相互之间颔首点头,小朱秀才来的最早。

其实这几日,他都住在西山,因为往返最麻烦,这小朱秀才已经不穿儒杉,头戴纶巾了,而是很没斯文的,裹着一件袄子,下头是棉做的马裤,众人见了小朱秀才,纷纷见礼,小朱秀才黑了,也瘦了,不过见来了许多‘同学’,他倒是很开心!这些日子一个人埋头苦干,累点不算什么,主要是寂寞啊!

偶尔,张信会领他一起做点事,可张信太老实了,和他说话,说着说着就说死了,连朱厚照这么活跃的性子都不知道该怎么样才可以很好的沟通下去,最终两个人的交流方式,大抵就剩下了‘嗯’‘嗯’‘噢’‘噢’‘嗯?’‘嗯’之类。‘同学’们就不同了啊。

说话很好听,大家见了小朱秀才,这个道:“先生最器重的便是小朱秀才,小朱秀才这些日子都在西山,想来又学了不少学问吧。”,“小朱奉行先生知行合一,定有什么心得,来来来,说我们听听。”朱厚照兴奋得不得了,果真这地没有白耕啊,他刚想说,却见一人徐步而来,这人正是王守仁。

王守仁的脚步走的不紧不慢,众人便呼啦啦的又朝王守仁行礼,王守仁只点了点头,接着看向朱厚照:“小朱秀才学了什么,说来听一听。”这时,朱厚照倒是显得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了。

他想了想,才道:“国家以农为本,百姓有了饭吃,才最是紧要。”众人不禁失笑,还用得着你说吗?这个道理,大家早就知道了,王守仁却没有嘲笑他,而是带着淡淡的笑容道:“你继续说下去。”朱厚照又想了想,便道:“可怎么才能使百姓有饭呢?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想要让人吃饱饭,不饿肚子,绝不是读书人口里说说而已。”这一下,众人倒是沉默了。

再没有人取笑朱厚照,而是一个个神色认真起来“这……就是王先生知行合一的学问啊。读书人不能只嘴上能说,还要俯首去做,就如先生教我们耕地一样,先生只是让我们耕地吗?”

“我们读过书的人,耕地的手艺不及农户的一半,其实这耕地的本意是在行动中去获取耕种的知识,再积累这些知识,贯彻行动中去。”

“如同……丰城伯张信一样,你看那张信,他读过书,他也在西山耕地,可他和寻常的农户不一样,正因为他读过书,所以他有‘知’,因而他耕地时,更注重方法和知识的积累,但凡有什么心得,都会通过竹片将其记录下来,记下来之后,才可耕出更好的地了。”

“寻常的农人靠着老祖宗的经验,一亩地,倘若只能出三石的粮,可他不同,同样的作物,他可以产出四石甚至是五石,这是为何?”

“是因为他贯彻了知行合一的缘故,他会不断的去观察,什么样的作物施什么肥最好,什么样的作物需要浇灌多少水,甚至他会记录不同地温之下作物的生长,这就是他和寻常农户不同之处呢吧。”

“现在的读书人总是说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这都是空话!为何朝廷敕封张信为丰城伯,而不敕封这些号称要大治天下的读书人?这是因为,一个丰城伯,他虽只是让一块地提高了一石的产量。”

“可因为他的知行合一不断的积累这些种地的学问,将来推而广之,将这些经验和学问传播天下,整个天下,又能增长多少粮食呢?”

“一百万石,一千万石?又或者五千万石?这是何其可怕的数字啊,这些粮食又可以养活多少人呢,丰城伯每日所做的,其实不过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件事,读书人不屑为之,可他的行为,和他的行为所积累出来的真知,却使天下人受益。”

“即便一百个才高八斗的大儒,十个所谓贤能的大臣,也及不上他一人对天下人的恩惠。”众人越听,越是津津有味,小朱秀才竟能举一反三,实是很了不起啊,朱厚照在父皇那儿,没有享受到尊重,可在这里,却享受到了,看着众人专心致志地听着他说话,他心花怒放。

于是继续说道:“现在张信打算在培植一种能够在大漠中生长的作物,倘若这种作物当真能在大漠中生长,那么……历朝历代的先贤们做不到的事,便可自新建伯和丰城伯的手里完成,你们知道这将会带来多大的收益?”

“大明长久以来,鞑靼人袭扰我大明,我大明边镇的军民苦不堪言,可大明对于他们始终无可奈何,这是因为,我们的军队即便是打败了他们,可最终也无法适应大漠的环境,不得不又退回关中腹地。”

“现在的鞑靼人习惯了逐草而居,他们习惯了放牧,而我们汉人习惯了耕种,也习惯了定居。”此时,有人忍不住道:“为何我们汉人习惯了定居?我们汉民也可以去大漠中放牧啊。”众人都不由的笑了,不过读书人嘛。

毕竟平时空想的比较多,似乎觉得这未必不可行,朱厚照浓眉一挑,用一副你这智障一样的表情看着这提出疑问的人。

说道:“汉民想要去大漠中生存,彻底的挤压鞑靼人的生活空间,首先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其一,是要能够生产,因而有一种作物给他们耕种,这极为重要。”

“其二,便是定居。所谓的放牧,并不是你圈一块地,就可以养羊的,羊群想要养的肥,必须要有充足的草料,而想要放牧,就要大规模的养牛马和羊,一处的水草吃干净了,就要去下一处。”

“所以鞑靼人放牧,是四处游走,汉民们并非是不会放牧,而是不擅长逐草而居,四处游荡。因为关外的世界尤其危险,数十个人带着羊到处游荡,一旦遇到了鞑靼人或是草原上的贼寇,便是死无葬身之地。”

“这形同于,让汉民们用自己的劣势去对抗鞑靼人的优势,鞑靼人还求之不得呢,巴不得咱们汉人这般出关,他们好来掠夺我们。”众人若有所思,终是明白了道理。

“于是一旦这样的作物可以培植,那么定居的问题就解决了,一群汉民出去开荒,地里按时可以长出庄稼,有了收成,就可以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大家聚在一起,便可以结寨,结了寨,就可以驻扎常驻的士兵,寨会变成城塞,城塞最终会变成城邑。”

“一旦鞑靼人袭击我们,我们就可以靠着坚固的城塞和他们作战,即便是作战一年、三年、五年,可只要地里能长出粮来,都无关紧要,因为我们不必再从千里之外调拨粮草,只要有粮,有人,到时自会有弓弩,会有火铳,有铁炮!”

“他们今日拿不下我们,明日我们就向北开拓更多的荒地,建立更多的城塞,各个城塞彼此连接一起,互为犄角,相互呼应,若是战败了一次,那也不要紧,我们汉民的人口总是比胡人要多的……所以,无论我们是胜利还是失败,我们的城塞也只会越来越多的啊。”

“于是接下来,就是一步步的,我们会蚕食越来越多的草场,我们也会养一些牛马,可并非是鞑靼人那般逐草而居,牛马可以养少一些,附近的草场能供应即可,毕竟牛马并非是我们的主食,等到最后,鞑靼人生存的空间会越来越少,他们的牛马也会大量的减产,人口也会越来越少,最终他们就不足为患了。”

“他们要嘛成为我们的附庸,彻底的臣服,和我们一样,开始学习定居和耕种,可若是鞑靼人学会了这些,和汉人又有分别呢?或许三五代之后,他们就也是汉人了,要嘛,他们就彻底的消亡,大漠里,再不会有任何游牧民族取代他们,因为……那儿,已是我大明的天下的了。”

危急的锦州,城中已经开始愈发的艰难了,因为火药已经消耗殆尽,再没有铁炮进行还击了,不得已之下,军民们开始拆毁屋子,制造抛石车。

也学着鞑靼人,开始抛石攻击,有一日,事情急转直下,因为守军的疏忽,居然让鞑靼人在夜里搬着云梯架设在了城墙。

数不尽的鞑靼人奋力攀上了城墙过道,发现了他们的守军,吓得想要抱头鼠窜,竟差一点儿,锦州陷落,幸好,魏忠贤本就夜里不敢睡。

他几乎是疯了似的带着人朝向事发的地点,接着,身边的亲兵一齐大吼:“先生在此,杀鞑子啦……”,黑暗之中,那些恐慌的军民,仿佛觉得先生无处不在。

他们顿时理性起来,想起了城中的家人,想到自己即便是胆怯,依旧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于是乎,有千户提刀当先:“杀!”在这大雪纷飞的黑夜,无数人发怒了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