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科幻小说 > 快穿武则天:拯救花式男神 > 第十一集 快穿之我是钟无艳011(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十一集 快穿之我是钟无艳011(一)

孟子无言以对:他很想反驳我的话,但也清楚,军事方面,他确实不懂。

孟子不是孙子,也不是韩非子,他主要注重的是礼仪和人伦道德,但是对于战争策略:他缺乏一种敏觉性,他更注重道德教化,对于双方开战或者几国之间的战争,除了用“正义”和“非正义”来定论,他没有其他方面值得说的了。

一句话,他不是军事人才。

尽管,我佩服孟子的胸襟,他有正气,有血性,“舍生而取义也”,不是一般人说的出来的。

他在历史上的功德,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仁政学说:

同情仁爱之心,“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

在他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认为统治者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

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三、易子而教:发扬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精神;

四、道德伦理:仁、义、礼、智。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

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五、法先王:以先王的道德标准为规范。推崇尧舜之道。(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

(备注:荀子推行的是“法后王”思想,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义利、王霸,礼法等思想的综合体现,“法后王”象征着历史的进步,荀子通过“法后王”来阐明自己进步的历史观。)【比较与分析】

哲学思想:继承孔子的天命思想,但剔除了残余人格神的含义。

他认为哲学最高范畴是天,如:“诚者,天之道也。”

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孟子》)

《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比如拔苗助长是不对的。(《公孙丑》上)

六、认识论: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而且,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具有最高意志,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与天命有关:“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七、性善论: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伦理学意义,同时“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又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义。

(笔者注:其实无论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最终目的都走向教育,人格的理想化,殊途而同归也。)

——————即便不谈这些功德,单单从理论上说,孟子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之句,足见其人格魅力。

所以,我是特别喜欢孟子的。

——————

但如今,孟子因为我拿了后世的一些理论与他分析,顿时觉得王后钟离春,果真有一套。

不但发现了他的问题,而且,好像还有一些见解。

当然,他内心对于“仁政”的实施,是很有信心的,也相信这是对的。

但他确实也知道,在“军事力量”四个字面前,好像自己也无话可说。

我也不想让孟子难堪,于是笑道:“人各有所长。虽然先生没有致力于军事力量的发展,但论及管理国家的人文政策,还是一马当先的。”

这个时候,还没什么人用“一马当先”做成语,也没有人提过什么“人文政策”……

这个时候连“水文”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虽然大禹治水,但是在这方面擅长的人,还不是很明显。

因为还没有到了大一统之后,真正治理国家水患,那个才更分明。

如今国与国之间既有领土之争,也有利益之争,还有人才之争,大家都想的是怎么争夺天下,对于孟子所言,要呵护人民的集体利益,重视农业生产等等……不是君主不愿意,而是心思目前不是主要在这方面。

而赋税,又是人民必须交的……所以这个时期,苦逼的主要是农民。

当然,商人的地位很低……商人也很苦逼。

商人地位比农民还低……像孟子提出,不要“重农抑商”是一种很进步的思想了。

毕竟,这种思想,对于军事人才来说,他们虽然善于打战,但是对于如何促进民事生产,工农业的发展,也是一筹莫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