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科幻小说 > 永不下车 > 第八七九章 必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依托现有科技,能量,对人类文明的生产活动而言,已不成其为一个问题。

反而是物质,这种盖亚表面看似应有尽有、无穷无尽的存在,一旦进入空旷的太阳系,就越来越凸显出来。

至于未来的迈向星辰大海(如果有的话),这一矛盾会更突出。

来自太阳的光和热,近乎无穷,太阳系内的元素则多寡不一、总量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用巨大能量换取若干可用的物质资料,也是很自然的,未来,人类文明还将陆续开发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更不用说太阳系内的一大堆小行星。

在整个太阳系范围内,统筹安排物质,这一庞大计划都由“盘古”来运作。

而人类,则利用这些物质、能量,建造并运行极其庞大的,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太空实验与工程设施,继续探索客观世界的奥秘。

西历1547年,以“木星集氦工程”的启动为标志,净土文明正式进入第二阶段,即,在基本解决了文明生存与发展所需能量的基础上,调动恒星系内的物质,同时改造盖亚,为尽早简称文明2.0而努力。

了解过“集氦工程”的始末,看一看时间,方然问任新民教授要不要吃午饭。

“这么晚了?

我还想再看一会资料,行,我们去餐厅吧。”

阅读,在“里世界”极其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在视线中叠加文字、图象或视频,一顿饭的时间也可以利用起来。

走出办公室,去往餐厅的一路上,方然先感慨了几句“集氦工程”的宏大,话锋一转,就问起教授对“星辰大海”的看法。

人类是否能走出太阳系,强AI不表乐观,那么眼前的专业人士又怎么想呢。

“星辰大海,方然,你是说人类的星际远航吗;

哦,强人工智能的判断没错,事实上,我们这些在航天机构的人,都不怎么乐观,只是没能力像‘盘古’那样言之凿凿,但凭感觉,以净土文明现在的航天技术,要走出太阳系的确十分困难,

如果不是完全没可能的话。”

意料之中,是方然听到这些话的第一反应,不过教授接下来所说的内容,则让他挺意外。

“可是,我们人类,又为什么一定要‘迈向星辰大海’,航行到未知的远方?

别误会,我并不是反对探索太阳系外的宇宙,而是说,既然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以生物电的形式存活于‘混沌’中枢,而且也有‘里世界’这样的虚拟框架,那么自己搭乘飞船前往远方,就几乎没必要了,

方然,你明白吗。”

“……?”

没有必要,这是什么意思,方然茫然的看向教授那年轻、英俊的面庞。

对太阳系外的世界,憧憬,好奇,是人类文明一以贯之的心态,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但凡有能力,难道不应该尽力远航、探寻未知吗。

能,或者不能,这无非也只是一个能力上的问题,但任新民却说“几乎没必要”,难道这位教授认为,净土文明的前途,就是永远蜗居在太阳系内,直到太阳成为红巨星、就迁居到火星或其他地点,苟延残喘么。

但随着教授的阐述,走进餐厅时,方然已大概明白了他的意思。

“《MATRIX》,或曰‘黑客帝国’,方然,你对其中呈现的那一个‘世界’,

会怎么看待。”

“那个建立在废墟之上的‘MATRIX’?

相当恐怖,不过,教授你肯定会说,我们生活的‘里世界’和MATRIX完全不一样。”

“那当然啦。

其实也无须讨论MATRIX,就说‘里世界’,我们每一天都在这里生活,等待盖亚表面的改造工程彻底完工,话说,这改造工程的进度怎么样了,——还可以嘛,原以为还要等二三十年,这很值得期待。”

盖亚表面改造工程,说白了,几乎是“第五次盖亚大战”的同义词,现在,“盘古”正在执行对盖亚生物圈的大清洗,

这些资讯,两个人都看得到,进度比预计的还更快些。

一旦盖亚表面改造完成,净土民众,就可以分批“降生”到现实世界,以“混沌”中枢内的本体远程操控新的血肉之躯,这一计划,方然在任职管理员期间定名为“归来”,是人类维持传统形态的重要步骤。

“里世界”的生活,十分惬意,甚至会比现实中更惬意,毕竟现实世界既没有幻境,也不会有“任意门”之类超现实的东西。

即便如此,民众,包括方然自己,仍一直在期盼重返现实。

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虚幻,一个人事实上并无从分辨“表世界”与“里世界”,内心深处却在提醒自己,眼前的一切、乃至于自身,都是强人工智能创造出来的虚像,“混沌”外的盖亚才是现实,

这其实是一种可贵的执念。

若非如此,长久沉迷于“里世界”,人类这一物种,便会逐渐与现实割裂。

后果则可想而知,一旦脱离现实,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便无从谈起,迟早会导致文明的彻底固化,

继而一定会丧失前途。

这些观点,无须对任新民明言,净土民众对此都心知肚明。

但,在餐桌旁坐下,等待机器人送餐的时候,教授还是对方然说出这样一番见解:

“探索未知,向往无垠的宇宙,这是人类千万年来的一种执念,身在航天研发机构,我们这些人当然会更渴望。

不过,在今天这样一个历史时代,我却禁不住回想,

‘想要走得更远’,这种执念,究竟还有多大的实际价值,又是否有必要?

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是否有必要,则是另一回事。

在旧时代的最后几十年间,人类也曾借助‘土星-5’火箭前往月球,甚至规划前往火星,那一切毫无疑问都是划时代的壮举。

但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要发射几千吨重的火箭,投掷数十吨重的登月舱,只为了将一名、或至多寥寥几名特别选拔、训练的宇航员,送到遥远的天体表面,难道不正是因为,在那时代,人类的科技水平所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