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移民全球 > 第六百八十八章 大国崛起(八十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六百八十八章 大国崛起(八十八)

比如,东南亚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王国,公元前1世纪建国的“扶南”。

以及扶南衰弱后,同样在湄公河中下游地区崛起的“真腊”,印度J都享有国J的身份。

在印度本土所经历的,长达千年的婆罗门J印度J,与以佛教为代表的“沙门思潮”宗J之间的竞争,同样也在东南亚延时上演。

只不过,东南亚整体黄种人属性的特点,本身对于具有Z族隔离作用的“印度J”,并没有刚性需求。

所以,更具平等思维的佛教,最终取得了主导地位。

当然,毕竟印度J曾经在东南亚兴盛一时,两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又有诸多相似之处。

后世的人们,依然能够在中南半岛的佛教国家,看到一些印度J文化的遗存。

比如,暹逻最着名的宗J标志“四面佛”,其实就是印度J三大主S中,被边缘化的“梵天”。

印泥的戏剧舞蹈在分类上,属于印度J舞系等。

需要说明的是,东南亚尤其是南岛部分,并非只是海洋活动的被动参与者。

包括南洋群岛在内,分布于大员岛以南的,整个印度洋、太平洋岛屿之上的“南岛语系”M族,

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能够充分体系这一族群的海洋属性。

最迟在公元1世纪,为独木舟一侧或者两侧加装“弦外支架”的技术,以在恶劣气候中,

保持舟体平衡,就已经帮助“南岛语系”M族,从东南亚地区向外扩散了。

其中,向太平洋地区迁徙的部分,形成了后世分布于X威夷、新X兰等地的“波利尼西亚人”。

向印度洋方向迁徙的,则主要成为了“M达加斯加人”的族源。

留在南洋群岛地区的南岛语系M族,主要包括M来西亚、印泥、F律宾等岛屿国家的部分,

在语言分类上,则属于“印泥语族”。

通常情况下,广义的“M来人”就是指向这一族群分类,狭义则是指M来西亚人。

如没有特别说明,我所说的“M来人”,都是指广义层面。

基于体量关系,岛屿本身,很难产生原生文明。

其位置也使得,其在文明的学习层面,落后于可以海、陆两线,接受外来影响的中南半岛。

以西方的命名方式来说,整个东南亚,可以分为“印支”和“东印度群岛”两个板块。

不过从天朝的角度来说,将称为“中南”和“南洋”两个板块,会更让人舒服些。

当然,从尊重其本身属性的原则来看,后者更应该被称之为“马来”板块。

M六甲海峡是两大板块,天然的地理分割线。

但实际上,两大板块的地缘分割线,却并非是它,而是在M来半岛北部的“K拉地峡”。

后世经常被热炒为下一个,“B拉马运河”的K拉地峡,也是马来半岛与中南半岛的地理分割线。

由于马来半岛虽然在地理上,属于中南半岛的延伸。

但其狭长的走向,以及基于M六甲海峡而来的海洋属性,使之在地缘上,成为了马来板块的组成部分。

后世这一地区,大部以“西马”的标签,又被称之为“M来亚”或“半岛M来亚”,

成为M来西亚的组成部分,就是这一地缘属性在Z治上的体现。

这也是为什么,在K拉地峡南部拥有部分领土的暹逻,对是否要挖通“K拉运河”,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

马来板块的文明起点,便是在“马来半岛”,与大陆地理相连,并非是其争得这一荣誉的原因。

从南印度跨海而来的贸易者,南洋板块文明因子的最初注入者。

问题是,从海洋贸易的角度来说,苏门答腊岛似乎应该具有,与马来半岛同等的机会。

不过,事实却并非如此,是因为在最初沟通印度洋与南海的贸易线中,M六甲海峡并非首选。

东西方贸易者,通常会选择,通过马来半岛北部陆地中转,在半岛的另一端,再装船重新驶往下一个港口。

借助风帆技术沿海岸进行探索,是人类开辟远洋航线的重要手段。

由于M六甲海峡,整体处在南北纬5度之间的“赤道无风带”中,那些沿海岸航行的早期商船,

选择在进入赤道无风带之前靠岸,并转运货物,要比去M六甲海峡龟速航行,要更节约成本。

受这一贸易形式的影响,马来半岛北部,也就是后世的T国与M来西亚相交地带,

而不是M六甲海峡沿岸,成为了南印度商人,最早选定的贸易点。

一如地中海的希腊人、腓尼基人一样,这些以贸易为目的的开拓者,最终也将他们的贸易据点,升级为了城邦国家。

根据记载,最起码公元初年,马来半岛北部,都已经有了一系列,由南印度人建立的城邦国家,包括在羯荼国、狼牙修等国。

受贸易影响,而在印度人影响下,完成文明升级的,并非只有马来半岛。

K拉地峡以北至M谷湾部分,与马来半岛具有同样的地理优势。

中南半岛最早的地区性大国——“扶南国”,便是这一优势的获得者。

扶南国的领土范围,从湄公河下游平原,向西一直延伸至K拉地峡北部。

这使得,这个高棉人建立的王国,不仅能够拥有大量农业之地,以及因此而生成的人口优势,

还能够从印度洋——太平洋的跨洋贸易中,分一杯羹。

从地理角度看,印度贸易者,最初在选择贸易城邦时,K拉地峡南部,相比北部并没有特别的优势。

问题在于,与大陆相近的地峡北部地区,更容易成为大陆势力的延伸。

后世这一地区归属T国、M甸两国,就是这一地理位置影响的体现。

也就是说,印度人最初,并非没有在K拉地峡北部建立贸易据点。

只不过,这些贸易据点,后来被崛起的中南半岛本土政权所湮没了。

反过来,印度J、佛教等来自印度的宗J,也得以在中南半岛得以扩散。

尽管整个K拉地峡南北地区,凭借狭长地势所带来的贸易优势,成为了马来板块,

甚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文明起点,不包括受天朝影响的安南北部红河平原,这一地势的劣势也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