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移民全球 > 第五百三十九章 沿海状况(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五百三十九章 沿海状况(二)

在日后的历史中,位于珠J口东、西两侧的X港、澳M两个港口城市。

成为了西方殖民者,在古老中央之国留下的最深烙印。

以至于在后世的中国行政序列里,存有“两个特别X政区”。

不过,最开始葡萄牙探路者们,最初选定登陆区,并不是在现在的澳M,而是在X港。

彼时的X港、澳M并没有后世的风光和Z治地位。

其中X港是东W县境内的一个小岛;澳M则是隶属于香山县。

造就X港、澳M特殊历史及Z治地位的,是二者的地理位置及结构。

作为一个标准的喇叭形湾口,位于珠J口湾底的广Z。

因其扼守东、西两江交汇处,且南通大海的中心地理位置。

自2000多年前秦征南越时起,就已确立起岭南地缘Z治中心的地位了。

尽管从长江口到太仓,到福J泉洲一带的东南沿海城市。

历史上,都曾经为中国的海上贸易,作出过重要贡献。

但广Z的地缘优势,决定了它在面对南中国海的贸易中,一直承担着门户作用。

与大陆仅仅相隔一条海峡的“离岛”,是欧州殖民者建立海外统治基地的最爱。

这样的离岛即可享受贸易之便,又在安全上有最大的保障,尤其是在海上实力占优的情况下。

如果势力继续扩张的话,再以离岛为跳板,向对应的陆地海岸扩张。

英国在X港、槟城的扩张就是典型案例。

为了对接这个门户,同时又不至于引发保守帝国官员的担心。

无论葡萄牙人、英国人,还是其它西方人,如果想获得一个贸易支点。

最好的办法都是,在这个喇叭形弯口的外口处,寻找一处离岛。

作为一个海洋贸易的支点,除了靠近大陆以外,还需要具备天然的避风功能。

由于珠J口坐北朝南的走向,能够承担港口功能的水道,需要在南向有陆地进行遮挡。

观察X港与澳M的位置,就会发现它们的这一共同特质。

今天我们所说的“X港”,内部分为三块:X港岛、九L,以及新J。

其中最为核心的,也是英国人最初通过《L京条约》,所获取的是“X港岛”。

只是后来随着清王朝的持续衰弱,英国人得以将殖民范围,延伸到港岛对面的九L、新J地区。

从地理结构上看,九L-新J整体呈现为半岛结构。

“深Z河”与“深Z湾”,是这个半岛与大陆地区的海陆分割线。

在后世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承接X港的经济辐射。

深Z河之北也应运而生了,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中最年轻的“深Z市”。

葡萄牙人选定的登陆地带叫作“屯M”。

后世的“屯M”,是隶属X港新J的一个区,但现在,屯M的概念范围要比后世大得多。

简单点说,后世整个包含新J、九L、港岛三个分区的“X港”。

乃至深Z在深圳湾的沿海地带,都可以被归入“屯M”概念。

从名称和地理位置来看,大家应该能感受到,这是广Z和珠J流域的海上门户。

葡萄牙人在古屯M选定的“离岛”,并不是后来被英国人选定的“X港岛”。

而是港岛之西,面积更大的“大屿山”岛,具体为西侧的大澳。

由于隶属当时的“屯M”境内,葡萄牙人将这座岛屿命名为“屯M岛”。

不过在后世X港,与左近的港岛相比,大屿山则要安静和原生态的多。

从建港的角度看,X港岛北沿的维多利亚港,其实比大屿山要更合适做离岛基地。

只不过代表整个欧州初控中国的葡萄牙人,暂时还不敢太过深入水道。

如果遇到攻击,离大陆更远的“大澳”,会更有利于葡萄牙人向外洋撤退。

事实上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大屿山便因为上述地理特点,成为了走私商人们交易的场所。

在大屿山建立据点的葡萄牙人,并没有放弃从外交层面,打通贸易通道的努力。

包括那些走私商人为谋得庇护,与地方官员所做的灰色交易。

葡萄牙人也同样都做过,并继续向“屯M”,及其它地区试探性扩张贸易据点。

总得来说,广D地方官民对于葡萄牙人的到来,整体并不排斥。

毕竟这样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多贸易利益。

然而葡萄牙人明显的“蕃人”身份,很难不让身处华北的保守官员,产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想法。

因此在权衡之后,我朝决定彻底驱逐这些葡萄牙人,让帝国的东南海岸继续回到一个可控的程度。

以葡萄牙人过往的经验来看,如果不能和平获取贸易权,甚至垄断贸易权的话。

他们也绝对不会放弃,用武力迫使对方屈服的尝试的。

公元1521年,在做好充分备战后。

我朝军队,向葡萄牙人的据点发动了两次攻击,朝庭称之为“屯M海战”。

在第一次攻击遭遇失败后,第二次攻击取得了大胜,总计6艘葡萄牙船只中,只有三艘逃出生天。

只不过在战争过程中,葡萄牙人的技术优势,也让我军的主帅,广D海道副使汪鋐大为惊叹。

海战的胜利,更多是基于地利与人和优势。

在具体的作战方式上,火攻及派出“水鬼”凿船,成为了致胜的关键。

在后世中国形容西方列强优势时,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船坚炮利”。

虽然我国在这个历史转型期所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不足。

但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之类的思维影响下。

我国历代王朝,其实都并不忌讳,在技术上向外族学习的。

战国时期赵国的“胡服骑射”,以及晚清开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洋务运动”,就是典型。

不过真正要说向欧州人学习技术的开端,却是“屯M海战”之后的我朝。

在屯M海战中,葡萄牙人灵活快速的“桨帆船”,给广D军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地中海,桨帆船被称之为“加莱船”。

除了使用帆以外,细长的船体两侧,还有如蜈蚣足般排列的船桨,使之能够快速和灵活的航行。

在古希腊、罗马,乃至威尼斯称霸地中海的过程中,桨帆船一直都是海战的主角。

虽然中国人也很早就使用帆、桨,甚至还创造性的发明了可以控制方向、提供动力的“橹”。

甚至还有车船这样先进的内湖快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