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移民全球 > 第四百二十九章 河套之战(十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四百二十九章 河套之战(十三)

在慧慈来到日本之前,此时的隋朝已经一统分裂纷乱的南北朝,国力也是蒸蒸日上。

开始展现一个世界顶级大国潜力来,京杭大运河,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后世的中国受益匪浅。

而高句丽人慧慈就是对隋朝文化特别仰慕的一个人。

所以他在教圣德太子的时候就说:“大隋官制完整,国势强盛,笃信并保护佛法。”

因为有老师慧慈的教导,圣德太子一边致力在日本宣扬佛法。

此时最大的阻碍,日本大豪族物部氏已经没落。

一边不断的派遣谴隋使者到中原去学习,其中就包括后世国人比较熟悉的遣隋使小野妹子。

不仅如此,他自己还模仿《易经》,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典哲学书籍。

在结合法家、儒家、道家等多种思想颁布了“宪法十七条”,为汉文化的输入做了一个基础的铺垫。

所以很多人非常奇怪,为什么白江口之战后,日本能够迅速的吸收汉唐文化。

并逐渐比中国本土继承的还要更加优秀。

比如说源于中国园林的园林风格建筑,最高艺术成就是日本的枯山水。

源于中国的雅乐,最完美的继承者同样也是日本,甚至国内都已经失传了。

这些其实都可以归功到圣德太子。

公元622年,病重的圣德太子,随前一日前刚刚过世的太子妃膳大郎女而去。

然而他对日本的影响,却已经足够改变这个国家今后所有的历史。

从圣德太子开始,他自己为《妙法莲花经》、《维摩经》、《胜?经》三经作注。

由此佛教在日本彻底生根,同时他聘请汉文化大师和高僧,在日本大范围公开授课。

汉文化开始为之后的大批量融入奠定基础。

可以说没有圣德太子,就没有后世的日本。

这也是为什么日元上,都曾有圣德太子头像的原因了。

最后插一句题外话,也正是在圣德太子期间。

日本致力于增强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出兵朝鲜半岛,联合百济攻打新罗。

结果在公元660年(唐显庆五年)3月,百济国在高句丽国支持下,大举入侵新罗国。

新罗军接连败北,新罗武烈王向大唐帝国求救。

唐高宗任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舟7000进驻熊津城(今韩国公州)。

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将刘仁愿、孙仁师与新罗王率陆军团团围住周留城。

唐将刘仁轨、杜爽与百济降将扶余隆则带领战船170艘列阵白村江口。

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军万余人,分乘战船千艘,与唐朝水军不期而遇。

《三国史记》中描述道:“此时倭国船兵,来助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

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

翌日,日军诸将与百济王商讨对策。

他们依仗兵力优势,妄言“我等争先,彼应自退”,遂未加整顿部署,便“率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

结果,唐军“左右夹船绕战”,巧施包抄合击之术,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

《旧唐书·刘仁轨传》史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

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战后,百济丰璋王逃亡高句丽,残军尽皆投降,百济复国化为泡影。

7月,百济军大败,百济王及百官被俘往长安,百济王朝崩溃,

在白江口失败的打击下,百济王逃往高句丽,余部全部归降,百济国彻底灭亡。

白村江战役,基本上决定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

百济灭亡后,667年,唐朝和新罗联军乘机进攻,翌年攻陷平壤,存在705年之久的高句丽灭亡。

白村江之战,促使日本退守本土,九百余年(至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间未敢再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

白村江战败后,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与新罗军队进攻日本本土。

于是从664年起,花费巨资,先后构建了四道防线。

其中,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它实际上是一座用于防御的土坝。

坝长1.2公里,底部宽80米,高十几米,外侧是一条5米深的水沟。

为了保险,667年,日本将都城从飞鸟迁至近江大津宫。

然而,唐朝和新罗的军队并没有乘胜进军日本本土。

白江口海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野心。

日本人尊崇强者,你把他打得服服帖帖,他就跪了。

此后日本调整对外政策,向唐朝臣服,开始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

在此后千年的时间里,暂时打掉了日本人的野心。

转眼来到了明朝的万历年,统一了日本的丰臣秀吉又开始蠢蠢欲动。

而在日本人心中种下据天朝而居之的思想根源,是丰臣秀吉在日本人心中播下的种子。

丰臣秀吉(1536-1598年)统一日本后。

就处心积虑地,要以武力在亚洲,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帝国。

并提出了攻略朝鲜,进取平津,占领华北,在东亚大陆列土封疆的对外侵略扩张的战略构想。

可以说,他是日本“大陆政策”的最早提出者与实践者,并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1578年,丰臣秀吉表明他的“宏大志向”:“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宿志”。

1584年,担任太政大臣的丰臣秀吉,提出了一个带有时间表的扩张计划。

既在占领朝鲜之后,于1593年初占领北京,1594年日本迁都北京,然后再进军印度。

1590年,丰臣写信给朝鲜国王,“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皆入我俗”。

1592年,日本首次侵朝初期进展顺利,丰臣秀吉就开始筹划迁都于北京。

他自己“居守宁波府”,以便“尊圣意,占领天苎印度”。

不过,丰臣秀吉的计划主要停留在“理想层面”。

丰臣秀吉两度兴兵进犯朝鲜,史称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侵略者遭到了朝鲜的沉重打击,均以失败而告终。

随着丰臣秀吉于1598年病死,其迁都北京进攻印度的扩张大陆的计划彻底失败。

然而,丰臣秀吉“灭朝鲜,侵中国”的战争思路,却为后来的历代统治者所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