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移民全球 > 第二百八十六章 太白军官学校(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八十六章 太白军官学校(九)

阳春四月,是踏青的好时节。

山中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美不胜收。

几条拓宽的官道直通太白路军小学,沿途丛山起伏,有村落处,桃花红李花白。

满山绽放着各种颜色的杜鹃花,最多最灿烂的是猩红的太白杜鹃花也叫映山红。

田野里,麦苗返青,一望无边,仿佛绿色的波浪.那金黄色的油菜花,在绿波中闪光。

清明时节的春雨期已过,即将进入时雨时晴的难测的五月天。

这几天艳阳高照,道路不再泥泞,太阳暖洋洋令人神清气爽,穿夹衣也感到浑身舒畅。

山里的人们,也必须穿单衣了。

午后第一节劳动课,陈远宏正带着师生们在学校里的三十亩麦田里忙活着。

这也是他力排众议搞出来的,学校里还有菜地和养殖场,每天有半个时辰的劳动课。

这样既锻炼了师生的劳动技能,不至于让他们十指不沾阳春水,最后学习毕业了,连麦稻都不分。

最后读成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物,严重与现实脱节。

太白陆军小学逐渐走上了正轨,陈远宏非常满意,他决定,以后所有的学校都照太白陆军小学为母本开办。

虽然天气逐渐炎热起来,大家干得很轻松,陈远宏带着大家用镰刀割野草,虽然轻松,但额上依然见汗。

这时王盼走到他身边,低声说道:“公子,您名单上的大部分人物全部到了。”

陈远宏直起腰,把镰刀递给了他,接过毛巾擦了擦汗。

“哦,太好了,我马上回去,你们继续。”

看着花厅里,一百多揣测不安的人,陈远宏不由得乐开了花。

这些人都是大宝贝呀!其中一个叫赵元奇的瘦弱年轻人,是赵士祯的儿子,属于陈远宏名单上前三名人物。

赵士祯可以说是陈远宏最敬佩的明朝科学家中的几个人之一。

他生于1554年,大约在1611逝世,中国明代火器专家;字常吉,号后湖,浙江乐清人。

他发明的火箭溜、制电铳、鹰扬炮等,在当时抗倭战斗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他着的《神器谱》、《备边屯田车铳仪》等书,受到英国着名学者李约瑟高度评价。

在明代火器发展史上,涌现过一大批对火器生产、制造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们对火器的发展和进步的影响不可低估。

明神宗万历年间的赵士祯,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

他曾对多种火器加以改造,经他改造过的火器更加实用,杀伤力更强。

赵士桢研究火器的范围很广,包括枪、炮、火箭、炮车等等。

他的研究工作,不但得之秘传、参之载籍,正之素经战阵之人,并且穷搜冥思,苦坚生慧,巧熟两凑。

因而在总结和接受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并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断改进和提高。

例如,他研制出掣电铳后,发现因相接处稍有喷泄之患,就加以改进,结果聊变其制,克服了这个缺陷,便能免致薰灼两旁士卒。

又如万历二十六年进呈的迅雷铳,可以连发五弹;至万历三十年,就发展成为战酣连发,可以一气发射18弹。

赵士桢还非常注意国外火器技术的发展,并加以摄取和创造性的运用。

所以他的发明往往能够较旧器则数倍其利,较倭铳则便利倍之。

如当他得悉日本人使用一种新式火器大鸟铳,威力大,命中率高,十分厉害。

他就旦精竭虑,取其长处,结合其他火器的优点,发明了鹰扬炮,足以压倒日本的大鸟铳。

难能可贵的是,赵士桢的整个研制工作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

他得不到经济的支持,就自掏私囊,散金结客,捐资鸠工,苦心经营起来。

到了晚年,健康状况恶化,仍然勉力坚持,不稍怠懈。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以薄柳孱弱之躯,备极劳苦,孳孳吃吃,恒穷年而罔恤,且以一生辛勤耕笔之余,千金坐散而不顾。

他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作出如此重大的成绩,是令人敬佩的。

因为将官和士兵轻视火器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赵士桢采用上奏折、着书立说等方式。

他制造舆论,广引古今中外战例,极陈火器之利,驳斥种种陈腐落后的观念,慷慨陈词,大声疾呼,以期引起朝野的重视。

他还针对当时一般武人“器不知制,制未必精,艺不肯习,习未必攻”。

以及“知之者既深藏固秘,不知者又加诋毁”等情况,着意进行火器知识的普及教育。

他编写的《或问》《杂说》等材料,都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便于广大士兵阅读,表现了一个爱国科学家的热诚心肠和豁达态度。

赵士桢还亲自进行火器使用的教习,他对其家人的训练,坚持了一年以上。

铳手的缺乏也是当时一种严重的情况,后来甚至要到国外去招募。

此外,他对火器的管理制度也十分注意,大力宣传外国的管理办法,这些做法都是很有见地的。

他发明的火箭溜,是中国火箭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赵士祯世途坎坷,终生潦倒。

同乡诗人何白有散尽干金空四壁,秋风萧瑟卧文园之叹,但他在火器研制方面的辉煌建树,他的《神器谱》、《备边屯田车铳议》等着作,却功在国家,彪炳千秋。

王重民教授将他与李时珍、邢云璐、宋应星、徐光启、李之藻、王征等并列,认为是对中国传统的科学做了总结工作的科学家。

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论着《中国科学技术史》,也高度评价了赵士祯《神器谱》一书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

陈宏与大家亲切的交谈起来,他特别问了赵元奇关于火器方面的知识。

这小子跟他父亲一样,可以说是一个火器方面的狂热分子,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

两人一聊就聊到了火器上面,他父亲的代表作,鲁密铳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鲁密铳代表了这个时代火器发展的巅峰成就。

鲁密铳在明朝与清朝(后金)为数不多的几次胜利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率领十万铁骑攻打宁远,袁崇焕率八千人用红衣大炮和他的车营战术,把努尔哈赤打得落花流水。

而车营就是手推车加木板加手持鲁密铳的枪手组成,类似于现在的装甲车。

按明朝的武备志记载,鲁密铳采用当时明朝最先进的火药技术,射程可以达到600米,这样逆天的性能导致后世很多人对这个记载表示怀疑。

直到有现代的军事专家通过仿制鲁密铳对它的性能做了一番科学测试,才揭开谜底。

他们发现鲁密铳长度接近两米,枪管接近1.6米,实际测试其射程可以超过550米。

而同时代的日本鸟铳射程才430米,整整差了100多米,而且鲁密铳精度比日本鸟铳还高。

既然鲁密铳这么厉害,为什么最后明朝还被清朝打败并且取代了呢?

因为鲁密铳生产不容易,它枪管由精铁所制,十斤生铁反复锻打才能生产出一斤能够生产枪管的精铁。

只有用这样的精铁制成的铳管,才能坚固耐用,射击时不会炸裂。

制作时通常先用精铁卷成一大一小的两根铁管,以大包小,使两者紧密贴实,然后用钢钻钻成内壁光滑平直的铳管。

钻铳工艺很精密,每人每天只能钻进1寸左右,大致一个月才能钻成一支。

铳管钻成之后再于前端装准心,后端装照门。

铳管尾部内壁刻有阴螺纹,以螺钉旋入旋出,旋入时起闭气作用,旋出后便于清刷铳内壁。

管口外呈正8边形,后部有药室,开有火门,并装火门盖,这样才算制造好一根铳管,费时费力成本太高。

尤其到了这一时期,士兵还不如叫花子,贪官污吏横行。

加上天灾频繁,国力衰弱,朝廷直接停止了生产鲁密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