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移民全球 > 第一百五十二章 触目惊心(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五十二章 触目惊心(四)

隔一刻钟,陈远宏就会放出信号烟花,当放完第二支烟花,也就是半个小时的样子,山脚下奔出两个青衣猎装的青年人。

两人飞快的来到陈远宏身边,二人先是抱拳一礼,其中一个精悍的黑脸年轻人率先开口说道:“属下雷霆小组第七组组员范飞、刘洋前来领命,请公子示下。”两人一前一后的说道。

陈远宏还了一礼,指着山坳里的老弱妇孺说道:“把他们安全的送到我们山寨,让刘甲好好照顾他们,先调养一段时间身体,等我回来再行安排,去吧。”

陈远宏叫来卫老人,让他带着大家跟着范飞刘洋走,搞定了这里的事情之后,陈远宏径直向眉县疾驰而去,他已经想好了,把自己乔装打扮成一个走街串巷的小货郎。

然后靠着这副行头,走遍这片山区,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只有了解了最真实的情况,心里有了底,他才能逐步实施自己的计划,陈远宏大摇大摆的走进了眉县,眉县,是一座历史优久的名城,虽然城名不知改了多少次。

旧石器时代,眉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常兴镇的杨家村多次出土的铜鼎、编钟、陶瓷酒器,说明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历史悠久;遍及全县的三十二处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证实远古人类在此活动的足迹。

县的建置,始于春秋,原名郿县,今眉县,在夏商时,渭水南为微国,渭水北属邰国(系炎帝之后,姜姓所封)。

这是座大山中的小城,别看眉县小,但它的位置非常重要,特别是眉县的营头镇,它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北麓,建镇于入山通蜀谷口要冲,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来为安营扎寨之地,故称“营头”。

但这座山中小城只有三座城门,因为一面靠山,而它高不及两丈的土城墙,使这座小县城,看起来像一座大型的土寨子。

陈远宏是巳牌正(早晨九点钟左右)进城的,天色尚早,阴天下的眉县,在街市上活动的百姓们,似乎欠缺一份活力,一个个提不起劲。

明显可以感觉出一股不正常的气氛在流动,这种气氛似乎是惶恐,或者是紧张,前者的可能性大些,因为如果是后者,紧张应该显露出活力,而百姓们却明显地可以看出欠缺活力。

陈远宏知道其中的原因,多半是因为自己引起的,他不由得感到有些好笑,看来强大爷在眉县的影响力不小啊。

他悠闲的走在县城的主街道上,沿大街寻找一些杂货铺,好采买一些东西,以便于走村串寨用,街上行人众多,谁都没留意他。

身后脚步声急促而轻灵,有人在跟踪监视他,而且不只是一个,陈远宏也懒得管他们,强大爷现在肯定躲在哪个秘窟里疗伤,陈远宏不相信他能躲一辈子,只要他一出现,自己就有能力干掉他。

陈远宏选购了一些红砖糖和姜糖,又到盐店买了一百斤盐,让盐店的伙计给他写一张证明,证明这盐是从盐店里买来的,不是私盐,免得到时候惹麻烦,店伙计脸色古怪的给他写了一张证明。

这个时代想要买卖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搞不好就要被人污蔑为贩卖私盐,买卖一百斤食盐,被官府抓到了,这是要杀头的,以前都是通过里长配给。

若严格按官方规定的制度,明中叶以前,老百姓似乎是要按照家庭人口总额,去官府那里纳税,获得相应比例的盐斤数量,也就是说,并不存在自由购买食盐的合法渠道。

当然,私盐的市场是存在的,毕竟盐的成本低,价格高,私下买卖食盐能获得高利润,不少人常常会铤而走险。

但实际情况是,明中叶以后,官府的配盐不再通过里甲,而是交给盐店和铺户,让他们来经营州县内的食盐销售,现在是天启年了,管的就更松了。

《明实录》记载:万历二十五年二月,“今天下盐商不止数万家,天下盐店不止数万处。

他又去其他杂货店买了一些针头线脑,胭脂水粉,粗布,买了两个大箩筐,陈远宏担了担担子,不下三百斤,看来想做点小生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把买来的所有东西一合计,盐其实不算贵,一斤盐十五文钱,南京等江南地区七八文,湖南衡阳的广东盐一斤值钱七文,两淮盐一斤值钱十四文,浙江淳安一斤盐值三到六文。

而在内地及西南的很多路途遥远的地方,常常因为运盐不便导致盐贵甚至无盐,如划定在湖南南部销售的两淮盐,其价格为十四文钱,而相邻州县的广东盐销售区,价格则只要七文钱。

花掉了二十余两银子,本钱可下得不少,下午,陈远宏挑着货物出城,挑着一担子货物,甩开膀子大步走,倒也自得其乐。

天空中阴云密布,看这个鬼天气,要下雨了,陈远宏头戴遮阳笠,挑着一担子,两个箩筐都被他盖上了蓑衣,幸亏早有准备。

陈远宏此时的装束又变了,他穿着土黄色的短褐,腰带上挂了一条汗帕,挽起衣袖,露出粗壮结实的古铜色手臂,他的打扮,完全是一个贩货挑夫,谁能相信他是个叱诧山区的强人?

他卖货的路线是先把眉县周围村寨转遍,最后才去山区里,第一站就是去营头镇,这条路陈远宏来眉县时走了一次,但已经不算陌生。

走了大约半个时辰,他知道,转过前面的山脚,前面就是一片半山的丘陵地带,那一带有很多小村子,这些村子都不大,只有三四十户人家,村西是小山,村东是稻田。

进了一个村子的栅门,并无异状,村民们忙着干活,只有一些小童好奇地蹦蹦跳跳跟在他身后,但不敢靠的太近。

村西的栅门左侧,木柱上飘扬着一面税旗,两名皂衣公人把守在门两侧,栅内侧南首的一家村舍中,大门外也有三名皂衣人,里面似乎还有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