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萧何看到刘邦的气已经消了,就说道:“汉王既然立志东进,一定要重用像韩信这样的军事人才,不然的话,东进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实施。”

刘邦说:“照丞相的意思,非得封韩信一个带兵的将军职位不可?”

萧何见到劝说有效,进一步试探刘邦的口气:“依我看韩信不仅能当将军,他的才能可以担任大将军,指挥全部汉军!”

刘邦听不下去了,斥责道:“胡扯!看在你的面子上,那个韩信到我这里不足两个月就连升几级。这你还嫌不够,要推荐他为大将军,其他跟随我南征北战的将军怎么能够服气!我看你是被那个韩信骗糊涂了”。

萧何连忙解释:“汉王,当下形势严峻,我军力量弱小,急待发展,而对这种现状,我还敢开玩笑吗?我是在为您的事业不断壮大而操心哪,汉王千万不要有其它的想法。我和韩信素不相识,如今拼力推荐他正是看中了韩信的军事才能,没有他,汉王的事业进展是不会顺利的。”

萧何说的诚恳,刘邦听得认真。刘邦心里明白,萧何是真心为他好,几年的征战,早已印证了他的忠诚。面对这位一直忠诚于自己的丞相,刘邦也觉得无法拒绝他的好意。

想到这,刘邦略作片刻沉思,对萧何说:“好吧,就依你的意见,封韩信为大将军。但有一条,这个韩信如果不像你说得那样有能力,到时我可谁的面子也不给了。”

一听这话,萧何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忙说:“到那时,我萧何也愿意听从汉王的发落!”

萧何见刘邦答应了,心中高兴,但为了尽快把韩信的威信在汉军中树立起来,必须举行一个盛大的拜将仪式。这样想着,他又对刘邦说:“汉王,这次封大将军是汉军重振雄风的大事情,千万不可草率行事。要举行一个盛大的拜将仪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凝聚军心,振奋士气的效果。”

刘邦心里明白,已经上了萧何的船,只好随船漂流了。既然他已经同意封韩信为大将军,举行一次拜将仪式也无妨,毕竟自己的军中还没有一位大将军。他拍了拍萧何的肩膀说:“好吧,日子你定,场面你布置,程序你安排,我到时候出席便罢了。”

萧何的眼睛湿润了,自己抛弃家业跟随刘邦,正是看中了他的大气,看中了刘邦的英明。眼前的刘邦,在萧何眼里的形象一下子又高大了许多。

一时间,汉军营中关于拜将的消息迅速传开。良辰吉日定下来了,拜将高台筑起来了,但是拜谁为大将军的消息却封锁得很严,谁也搞不清要拜谁为汉军的大将军。汉军营中那些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将领如樊哙、曹参和周勃等人也在私下里瞎猜测,说不定这个大将军的头衔能落在自己的头上。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六月,拜将仪式举行。现场旌旗招展,锣鼓喧天,文臣们峨冠博带站在左边,武官们身披盔甲排在右边。少许,汉王刘邦的车驾来到,随他后边的是丞相萧何的车驾,再往后是载着治粟都尉韩信的车驾。

到了台前,刘邦下车上台。台上一面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台的四周兵士肃立。三声礼炮响过之后,引礼官把韩信引上第一层台,由太史官宣读祝文,然后由将军夏侯婴捧上弓弦,授给韩信。接着,由引礼官又把韩信引到第二台,由太史官宣读第二道祝文后,丞相萧何捧上斧钺授予韩信。引礼官再把韩信引上第三层台,太史官又宣读一道祝文,此后刘邦亲自捧了虎符、金印和宝剑授给韩信,并向全体将士宣布:“拜韩信为汉军的大将军,统领全军。”

如此盛大和威严的拜将仪式在汉军中还是第一次,宏大的场面和*的仪式激励起全军将士的斗志。尽管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这位大将军的头衔落在了主管全军粮草的韩将军头上,但是汉王刘邦的谦卑、恭敬还是留给了全体将士极好的印象。那些不服气的将军们也无话可说了,汉王对韩信都如此器重,他们还能说什么呢?汉王为人仁厚,胸有大志,他们都是仰慕汉王的人品才追随他的。如今,汉王在这里举行盛大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想必汉王心中一定有个宏大的愿望要去实现,作为追随者们,只有服从汉王的决定才是明智的选择。

拜将仪式结束后,刘邦在宫里独自召见了新任大将军韩信。的确,在刘邦的心目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疑惑需要尽快地理清。

刘邦示意韩信坐下后,急不可待的问他:“丞相多次在我面前推举将军,不知将军有什么兴汉良策,今天在这说给我听听。”

韩信没有直接说出兴汉的计划,而是反问了一句:“如今真正有实力阻止汉王东进的人是项羽,大王自己估量一下,在勇猛、仁厚和强悍方面,大王同项羽相比怎么样?”

刘邦沉思片刻,坦率地说:“这些方面我都不如他。”

刘邦的话音刚落,韩信立即起身朝他拜了两拜说:“大王贵有自知之明,依末将看,在这些方面大王都无法与项羽相比。项羽此时如日中天,天下仰慕,谁人不畏惧三分。但是我曾经跟随过他,知道他的为人。项羽英勇威猛,能征善战,常常带头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但他并不任用有德才的将领,这是匹夫之勇;项羽待人宽厚、温和和体恤将士,关爱士兵,但在表彰立功人员的时候却舍不得封赏,这是妇人之仁。项羽虽然率兵推翻了暴秦,但他却不据守关中而建都于彭城。不依照义帝与诸王的约定,论功行赏,而依与他的亲疏分封天下诸王,引得众诸侯愤愤不平。长此下去项羽必失人心,依臣看,用不了多长时间,项羽的气数就要耗尽了。”

听着韩信的分析,刘邦心中暗喜,他估量着这次拜将没有拜错,但此刻他更想了解的是汉军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忙问:“依将军之见,下一步我们怎么发展呢?”

韩信说:“如果大王能反其道而行,大量提拔任用谋臣良将,论功行赏有功之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消灭,什么人不信服呢?如今被项羽分封在关中的是原秦朝的三个降将,他们为了活命,用二十余万人的性命换回了他们三条命。秦地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谁还会去为他们卖命呢?而大王您入关后,秋毫未犯,废除苛刻刑律,在秦地用‘约法三章’保护百姓,深得民心。只要大王率兵攻占关中,一定会得到百姓的响应,到那时候大王东进的计划不就可以顺利地实施了吗?”

刘邦听到这,心花怒放。长久以来,压在心中的怨气、闷气和憋气一下子就释放了出来,他的心情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清爽、敞亮。他按捺不住的站起身来,紧握着韩信的手说:“寡人东进的大事就全托付给将军了!”

韩信的眼睛有些湿润,汉王的信任,汉王的赞赏,使他梦寐以求的指挥千军万马的理想就要实现了。

汉王刘邦和大将军密谈之后,韩信就开始实施紧张而有步骤的军队整编和操练计划。

项羽定都彭城后做了几件事,这几件事的后遗症,也都为项羽最后兵败乌江埋下了伏笔。

第一件事是杀害义帝。

项羽决定定都彭城后就派范增提前赶到那里催促义帝搬迁。

义帝听到了催促他搬迁的消息后十分恼怒,责备道:“当年项梁立我为义帝,得到了天下诸侯的拥护。如今却自食其言,让我迁出彭城,定都郴州,一点儿都不像是做臣子的所为。”

范增却不慌不忙地说:“楚王主意已定,而且也在众诸侯面前宣布过了,依老臣之见,还是请义帝尽早到郴州去吧,免得生出事端。”

义帝不依,说道:“天下哪有臣子为君王定都的先例?彭城历来为楚国之都,我身为义帝,岂能随意离开彭城到郴州再立新都?”

范增自知理屈,但受命于项羽,他不能自作主张,只好将事情的原委写成书信连夜派人到咸阳禀告项羽。

项羽收到范增送来的书信,看过之后暴跳如雷,骂道:“怀王本是个小放羊的,是我们项家把他扶上义帝的位置。分封诸侯的时候他说三道四,如今又大放厥词,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臭架子。也罢,我看他也算是活到头了。”项羽骂完,写了一封书信派人送给范增,令他想方设法催促义帝搬出彭城,另外又写给九江王英布一封密函,命他在江上截杀义帝。

当范增再把项羽催促迁都的意见传给义帝后,怀王无可奈何地说:“项羽催促迁都日益紧迫,如果再不迁走,恐怕要新生变故,不如捡个日子迁都吧。”众臣知道抗不过项羽的催促,也只好点头附和。

义帝率众臣离开彭城时,范增也赶到码头送行,此刻他并不知道项羽已密令英布在江上截杀义帝的计划。义帝登上大船时,范增仍情真意切地叮嘱他一路顺利,并把行程事务一一托付随臣。拥立义帝是范增向项梁提出来的,此刻看着他很不情愿地离开,范增的心里也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