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崇祯本科生 > 第七百五十章 大国巨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八十艘战列舰,朱由检疯了吗?哪怕是二手的,那也等于是把大明现役海军三分之一的战舰卖给了欧洲人,万一欧洲人立刻打过来,岂不是要完?

等英国人走后,朱慈烺立刻提出了疑问。

“父皇,儿臣觉得这笔交易英国人没安好心。”

朱由检不由得朝太子竖起了拇指说:“长大了,看出问题来了?”

“是的。英国人好像在帮西班牙人的忙,他们不是敌人嘛?”朱慈烺问。

“敌人也可能变成朋友,朋友也可能变成敌人。世事无常!实际上英国人已经和西班牙人签订了和解协议,再加上我大明的援助,英国人正全力对付荷兰人,这第三次英荷战争,只怕荷兰人要吃亏。西班牙人恐怕已经预料到我们的威胁存在了。”朱由检感叹。

历史总是有迹可循的,也正是英国人抢了荷兰人的贸易,和西班牙人达成了和解,才在拥有市场的条件下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发展的。但是这一次,英国人和西班牙人的交易中,一定是拿大明做了筹码的。

“父皇的意思是说,西班牙人想打乱我大明的阵脚?”朱慈烺问。

“恐怕是这样的。八十艘战列舰,如果按照正常的建造速度,最少需要五年时间。西班牙人正是想用这五年时间,来布置阻击我大明的战略部署。”朱由检说。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朱慈烺问。

“你不是很喜欢做事吗?朕派你以技术员的身份去巴拿马运河工地,你敢去吗?”朱由检问。

“敢!”想想第一次去万里海外,朱慈烺还是有些担心的,不过他还是决定出去看看。

......

这是一场隆重且庄严的葬礼。

庄严到大明皇帝舍弃龙袍,身披素衣亲自来为死者抬棺送行。是谁配享有如此高规格的待遇,他就是大明一代大匠——宋应星。

尽管朱由检很想把这位促进了大明科技发展的巨人再挽留几年,可惜天不留命,宋应星这几年疾病缠身,已经油灯耗尽了。

“向我们敬爱的老师,一鞠躬......”

今天葬礼的司仪是方以智,从严格意义上讲,方以智不算是科学家,最多是组织科学工作的高官。但是宋应星,确实大明土生土长的科学前辈。大明还从来没有一位匠人受过如此待遇过,所以,宋应星的葬礼吸引了满南京城的百姓前来吊唁。

“华夏哭泪、九州悲悯,一位巨人就这样离开了大明。朕痛心疾首、恨不能以己换卿......”皇帝的悼词非常感人,通篇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大明跟以前不同,大明会更尊重有贡献的人。

宋应星有什么贡献呢?许多百姓其实很模糊。但是大明日报随后连续刊登了几日相关报道,总算是让百姓们知道了这个人为大明到底做了什么。

就是这个人,让大明的钢铁产量从每年的5万吨提高到每年300万吨,提高了60倍。300万吨,相当于另一时空1955年的钢产量水平。毫无疑问,这一数据会不断地增长,而新的炼钢企业厂也会建立。

就是这个人,让大明的百姓家家有用不完的铁器。从锅碗瓢盆,到盖房的钢筋,以前珍贵的铁块现在变得随处乱丢。更甚至,大明的新式大铁船正在建造。

就是这个人,带领这一群徒弟奋战在科技的一线,为各行各业的技术发展起到带头作用。

朱由检是发自内心的在为宋应星致悼词,绝对不是虚情假意。这个时代需要标杆,但是不是那种细枝末节的“道德英雄”,而是一个为大明有真正贡献的,大人物。

华夏几千年,从来不缺典型,每个朝代都在竖立各式各样的典型。而且很多的典型都被变成了成语,比如:卧冰求鲤、孔融让梨、凿壁借光等等。

这些道德故事初听都很感人,可是仔细一想就有问题。汉朝的升迁制度就是举孝廉,因为害怕儿子不孝顺,所以才拼命把孝道挂在嘴边。可是真正的孝道教育,其实是长辈们的以身作则,示范给晚辈看,而不是举例要求晚辈怎么这么孝顺。

举孝廉导致大量畸形的故事发生,其中有一个,说的是男子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快要饿死了,他居然把自己的儿子杀了,煮肉给爹吃。而且这件事还得到了朝廷的褒奖。真是糊涂透顶了。

再看看孔融让梨,活脱脱就是一场孔家的幕后推手,跟网红推手一样的用心。

大明不需要这种道德吹捧,更不喜欢竖立那些道德典型,什么救助了几个老人、收养了几个孤儿、做了几件好事、甚至救助了多少流浪狗。这些不是基本的素质吗?什么时候需要宣扬了?

真正需要宣扬的,是为整个大明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发明家、科学家、教育家。他们发展了多少生产力、改进了多少项技术、教育了多少人才,这才叫模范。

畸形的模范,只能导致一些畸形思想的产生,有些人为了当典型,会近似疯狂的。就想很多网红一样,为了能红已经没有底线。

送走了宋应星,朱由检再一次来到八卦洲造船厂。这里跟之前比起来,显得异常忙碌,到处都是干货的工人,到处都是叮叮当当的声音,火花四溅,机械轰鸣。

“还有多久能下水?”朱由检站在指挥台上,眼前出现了一艘钢铁怪兽。

“请皇上放心,我们已经从全国各船厂抽调了两千名技术员,正三班倒在赶施工进度。最迟下个月就下水试航。”负责项目的总工回答。

“你现在直接告诉我,造这样的一艘战舰,总共需要多长时间。全国有几个造船厂能够建造?”朱由检问。

“回皇上,建造这种铁船,最快也要一年半,全国有三个造船厂可以建造。一年的产能是五艘同时开建。”周全斌回答。

“好!朕要你在一个月试水之后,即开足所有产能生产。一年零六个月后,朕要看到六艘铁甲舰航行在朕的眼前。”朱由检说。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