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让你上吊,没让你重建大明 > 第1238章 朱棣定都北京的缘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38章 朱棣定都北京的缘由

然而……

当一贯被他看不起的朱由检,都将他打成了丧家狗的时候……

仓皇难逃中,多尔衮才明白,自己差了朱家人太多,太多……

对于永乐大帝,多尔衮莫名的崇拜起来。

甚至,就连做梦,也经常梦到自己就是那永乐大帝座下的一介将军……

多尔衮站在船头。

脚下运河静静流淌。

他知道——

脚下的这条运河,是成祖皇帝当年花费偌大的力气,雇佣民工疏通的。

原本的大运河,因为海平面下降,地下水位不断变深。

再加上大运河南端的淮安——扬州段,海拔大都在10米左右。

北端的天津段,海拔也在10米左右。

唯有中间的山东段,海拔普遍30米以上。

大运河沿线海拔图

大运河的整体地形,就像是一个纺锤。

两端低,中间高!

地理的落差,加上地下水位的下降,使得中间山东这一段的运河,已经名存实亡了。

到了元朝之时,运河彻底无法承载航运的便利。

尤其是山东这一段,更是淤积处处,有了“七十二浅滩”的称谓。

(也就是临清——徐州段。)

若要经由大运河运粮,需要在这一段弃船走陆路。

沿途八转,在水路、陆路之间来回倒腾。

就山东境内这一段,都需要走了一百七十余里陆路,才能抵达卫河,自此归入运河,运抵北京。

沉重的粮食,经由陆路转运,自然耗费巨大!

虽然元朝至正年间,以寿张尹韩仲晖的建议,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引汶水绝济水,疏浚大运河。

属之卫河,为转漕通道,名曰“会通”。

也就是修缮了海拔最高的会通河这一段。

但是!

元朝疏通的运河,岸狭水浅,不能担负重载。

因此,终元朝一朝,以海运为多。

雄才大略的成祖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遂花费巨大代价,疏通运河。

不要说朱棣不知道海运的好处!

在现代社会以前,海运是无法抗衡夏秋季节台风的风险的。

朱棣以天子之尊亲守国门,那是万万不能有了这么大的漏洞的。

一旦被人抓住这个时间,大举进攻。

缺粮的问题,就会导致明朝的失败。

因此,朱棣必须要疏通运河,解决粮食的危机。

而同时,漕运带来的北方经济发展,也是永乐这么做的原因所在。

不管是朱棣定都北京也好,还是疏通大运河也好。

都是再下一盘全局的大棋——用大基建,带动北方的发展。

因为明初的南北双方,已经差别很大了。

残暴的元庭,使得江北人口大减。

元末明初,人口分布

明初时期,不但江南经济已经彻底超过北方,人口更是数倍与北方。

朱棣定都北京,实际上也有利用都城所在,带动北方发展的意思。

如果没有朱棣的这些举措,南北分裂,是必然的的。

……

永乐九年,宋礼奉命带领三十万民工,承办疏浚之事。

在永乐大帝的绝世光辉下,永乐一朝的文官武将们,名不见经传。

他们都被朱棣的绝世风华,给映衬的黯淡无光。

实际上,宋礼是一个牛人!

虽然被同时代的陈瑄,光芒掩盖了一辈子……

宋礼的本领,是不如陈瑄的。

但是,宋礼也明白,元朝治理运河的法子,是有问题的。

虽然元代引水充入运河的法子,是解决运河水浅的思路,但是,元朝的治理旧策,是绝对不可取的!

而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必须要四处拜访当地人,才能真正的弄明白!

他受命之后,四处求访贤良,终于在汶上,找到了一个明白问题所在的当地老人白英。

宋礼这才明白,原来元朝选择的水源流入点,并非是运河制高点!

就因为地理位置不对,使得元朝的治河举动,成为了泡沫。

宋礼身为工部尚书,却并没有高官的傲气。

他再三不耻下问,并且认可了白英献上来的计策:

——“筑堽城及戴村坝水库,筑堤横亘五里,遏汶水水流,使无南入洸水而北归海。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

浅白的说,就是修建水库、开挖河道,汇集山东境内的河流,改变河流走向。

也就是大明版的“南水北调”。

然后,将这些河水引流,在运河制高点的南旺地段,汇入运河。

利用大量河水的灌入,抬高运河的水位,使得山东段能够通航!

宋礼修建了无数座水库,汇尽各条河流之水。

在汶上南旺这个地方,汇入运河。

南旺是运河最高点!

宋礼在南旺这里,修建分水坝,将汇入的河水中分,分成南北二道。

一股向南流淌,这股水流向徐州、沛县方向。

宋礼的筑堤策略,使得南流之水,约占十分之三四,北流达临清之水,约占十分之六七。

因此,又有“三分下江南”的说法。

宋礼在运河最高点的南旺,截断河流补充水源,并设计水库、堰塘储水。

自此,大运河得到大量水源补充,终于恢复了承载能力。

同时,因为山东境内地势高,运河落差大。

为了应对春冬季节,河流变小,导致的运河水流不足——

宋礼划时代的采取了水闸的设计。

也就是在大运河中,修建拦水坝,采取降阶的办法,来保证运河水位。

同时,广修闸门,利用闸门来控制水量的同时,通行舟船。

这一点,引领了世界的潮流。

后世的水坝设计,都是这个原理。

自分水北至临清,沿途修建水闸17门,使得舟船能够直达临清;

自分水南至沽头,沿途修建水闸21门,使得舟船能够直达苏杭!

其后,几经新增,山东段一共设置船闸超百座之巨!

明代万历时期的诗人李流芳,途径运河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

诗名《闸河舟中戏效长庆体》。

诗体五言,两句一行,全诗20行。

这是一首两百字的长篇诗文。

诗中开头写道:

“济河五十闸,闸水不濡轨。

十里置一闸,蓄水如蓄髓。

一闸走一日,守闸如守鬼。

下水顾其前,上水还顾尾。”

这首诗的第四句,形象的描述了明代大运河双闸门开关时候的场景。

——朝下游走的时候,要注意船头,不要碰撞到了船闸。

朝上游走的时候,要注意船尾,不要影响到即将关闭的闸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