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大国重器 > 第三百六十七章 为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十一世纪以后,随着西方经济复苏,城市开始渐渐繁荣。西方从传统的承认原罪、需要得到救赎的悲观心态,慢慢向享受生活转化,宗教的高压阀开始逐渐解体,由此引发了文艺复兴的序幕。

到十八世纪,表面以复兴古典文化为诉求的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彻底发展为资产阶级取代古典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彻底奠定了资产阶级的崛起。

十九世纪,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欧洲,在科学和数学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各类英、法、徳文的出版物纷纷创刊。

到十九世纪后半叶,由英国引领的工业革命取得了空前进步,各种新技术、新发现层出不绝地涌现出来。在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和技术备受推崇,普通人非常渴望从报刊杂志上,获得更多的科普宣传类文章,来了解科技发展。

一八六一年,著名的天文学家诺曼-洛克耶说服了麦克米伦,创办了一份全新的周刊,周刊名为《Nature》,来专门刊登科技发展进步的文章。

《Nature》就此诞生。

作为一份专业类期刊,它一诞生就受到了所有科学家的青睐,无数著名科学家在上面发表文章,许多以前不太出名的科学家也因此而声名鹊起,于是吸引来更多的科学家,在上面发表文章。

例如达尔文,从一八六九年十二月第一次在《Nature》上发表了《冬季灌溉作物施肥》的文章之后,此后十年间,他的七十一篇新文章中,就有四十一篇刊登在了《自然》刊物之上。

大量科学家的投稿,也使得《自然》中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内容晦暗难懂。许多普通读者几乎完全看不懂上面在说些什么,发出了“希望我足够聪明,能够看懂上面在说些什么”的调侃和抱怨。

可是对于全世界科学家来说,却多了一份通过它来了解科学进步、认知世界的渠道,投稿者越加众多。

凭借着大英帝国的巨大国力和全球影响力,《自然》很快就成为全世界最知名的专业性期刊,并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成为他们的首选。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自然》更是成为全球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的、跨学科的周刊类学术性刊物。在许多科学领域,许多最重要的、最前沿的学术文章,都发表在《自然》上,无数的科学家,都以在《自然》上发表一篇文章而自傲,并由此获得巨大的声望及实质上的好处。

杂志社每天接到来自全球各地的投稿,可谓是汗牛充犊,让几十名文稿编辑和论文编辑看得头晕眼花也忙不过来。

为此,他们也不得不采用最简单的流水线作业方式,首先确认投稿的格式是否正确,再看内容是否新颖、重要,来将许多不符合要求的稿件刷下去,以节约精力时间。

而为了不致遗漏重要投稿,杂志社内又实行了交叉审核的流程,来对函件进行复查。

巴特-梅杰就是这样一位论文编辑,在他面前就放着一份厚厚的论文。身旁的三个文件筐内,大叠的论文更是冒出了头,连盖子都关不上。

在他对面,坐着同事帕姆-贾森,也埋首在一大堆论文之中,紧紧地皱着眉头,痛苦地煎熬着。

他们这些编辑,都是经过特意筛选的业内精英,许多人还曾是知名的科学家,专业能力不可谓不强。可是如今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即便是他们这些专业人士,不从事前沿研究以后,也很快就落后了,许多论文在他们看起来都是非常的生涩难懂,需要反复咀嚼。

梅杰用了将近半个小时,才看完手中的这份论文。而半个小时,仍不足以让他对论文的内容有彻底理解,只能算是囫囵吞枣,了解了它在说什么。

至于真实性……,除非明显的漏洞,到时会有专人负责,不是他们的业务范围。

梅杰痛苦地抠了抠头皮,带下来一缕头发。

他看着文件框内丝毫不见减少的投稿,哀叹这样长期下去,自己头上的头发一定会很快掉光,未老先衰。

作为《自然》的审稿编辑,这是一份非常荣耀的职务,但是它的辛苦,又岂是外人可知。

梅杰取下眼镜,捏着鼻梁思考了几分钟,在论文上签署下自己的意见,将之放入到审核通过的文件筐内,等到当天工作结束,交给贾森明天复核。

他起身给自己泡了一壶红茶,拿取了一个甜饼干,用几分钟时间给大脑补充了一下糖分,然后重新在座位上坐下来,从待审的文件筐内取出下一份投稿,看了起来。

粗粗审核了一下标题、投稿人国籍、所在研究部门等等基本信息,再看了一下论文,他就不想再看下去,随手将之扔到了不予通过的文件筐内。

“连基本语法都一塌糊涂,还投什么稿!”他小声嘟囔着埋怨道。

其实杂志社对于基本语法的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

《自然》的投稿来自全世界,其中有很多投稿人并非是在英语国家,英语撰文能力较差也不奇怪。只要他的语句基本通顺,能让人看懂,也就行了,实在太差,还可以让其修改到可以发表的程度。

之所以他会这样抱怨,纯粹是因为其投稿内容毫无审核价值,才会让他匆匆一瞥,就将之废弃。

就算是弃稿,也会交给贾森进行复核,并不是他说不能用,就真的不用。

双重审核,让漏稿率大大降低,提高了《自然》在学术界的声望。

当然,也不是不会出现两个编辑都看错,漏掉有价值投稿的现象,只是相对较少而已。即便个别漏稿,它的价值也没大到让《自然》丢脸的地步。

梅杰也拿捏着一个度,不敢太过肆意妄为。

用两分钟决定了一份论文的前途,他又从待审文件筐中,拿起最上面的一份投稿,打开看了起来。

同样是先审核基本信息。

稿件封面、综述、目录、文件全部采用打印方式,看起来非常干净,给他的第一印象很好。

但只看了一眼,他就皱起了眉头。

投稿人并非个人,而是一个研究团队,这也是寻常之事。现代研究耗资越来越高,远不是个人可以承担,大多数科研都是由投资人出资,组建或是委托某个研究机构代为研究。

虽然这个中华制造职工医院的研究机构,看起来很古怪,但也不算什么。

问题是,它的稿件来自于中国!

这可是极其罕见。

再看论文标题,《一种温泉耐热菌中提取聚合酶在pcR上的应用前景》,他就更皱起眉头了。

虽然是非英语国家投稿,论文却写得很好,看起来一点也不吃力。

论文的内容也不生涩,就是一个刚入职的编辑也能看懂。

问题是,这篇论文从学术角度来说没有任何审核价值——除了这种耐热菌是否真的存在。

而这,并非他的职责,也没有条件万里迢迢去中国寻找并验证其真实性!

这该怎么办?

他头痛了。